第八殿是都市王黃,四月初一日誕辰,司掌大熱大惱大地獄,又名惱悶鍋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悶煩惱者,擲入此獄。再交各小獄加刑,受盡痛苦,解交第十殿,改頭換麵,永為畜類。

第九殿是平等王陸,四月初八日誕辰,司掌豐都城鐵網阿鼻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凡陽世殺人放火、斬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銅樁,鏈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燒,燙燼心肝,隨發阿鼻地獄受刑。直到被害者個個投生,方準提出,解交第十殿發生六道,即天道、人

道、地道、阿修羅道、地獄道和畜生道。

第十殿是轉輪王薛,四月十七日誕辰,專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別善惡,核定等級,發四大部州投生。男女壽夭,富貴貧賤,逐名詳細開載,每月彙知第一殿注冊。凡有作孽極惡之鬼,著令更變卵胎濕化,朝生暮死,罪滿之後,再複人生,投胎蠻夷之地。凡發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飲迷湯,使忘前生之事。

雖然說閻羅的信仰與佛教的傳入有關,但它早就中國化了。在我國民間有種說法:“人之正直,死為冥官。”死後成為閻羅的主要有韓擒虎、嚴安之、郤惠連、寇準、範仲淹、韓琦、包拯、林衡等人。韓擒虎是隋代的猛將,嚴安之、郤惠連則是唐人。

隋唐時代,做冥官的標準除了正直,還有就是嚴明、至忠、至孝。嚴安之在唐玄宗時作京兆尹“以強明稱,民吏畏之。”郤惠連因

事父至孝,有“至行”,被玉帝冊立為“司命主者”的閻羅王。

到了宋代,閻羅都由名臣任之,而且都是有風骨,有作為,剛直清廉的名臣,政治家寇準、文學家範仲淹、著名丞相韓琦、清官包拯、知縣林衡等都是宋人。這5人中,林衡名位較低,在秀州知州任上去世。據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在《夷堅丙誌》卷一說他“平生仕宦,以剛猛疾惡自任”,是個敢作敢為的清官。

值得指出的是,包拯之為清官,最為民間稱道,而他作為閻王,在民間也流傳最廣。寇準、範仲淹、韓琦等死後為閻羅,民間流傳並不廣,但包拯之為閻羅王,則婦幼皆知。清代藏書家翟灝在《通俗編》雲:

今童婦輩翻言平

反冤獄,輒稱包龍圖,且言其死作閻羅王。

不僅如此,民間傳說還稱,包公活著的時候,就開始管理著陰間事務,所謂“日斷人間,夜斷陰間”。據說包公有一隻“遊仙枕”,他隻要頭枕這隻仙枕,就可進入陰曹地府。

清官死後為閻羅的民間傳說,具有特殊意義,大可玩味。閻王是地下世界的最高主宰,按常理,與它對應的應是陽世的帝王。然而在我國,卻沒有聽說哪個人間帝王死後成為閻王,閻王的存在原本是民間的安排。民間百姓不能選擇陽間的帝王,卻可以選擇陰間的主宰。這顯然反映了百姓的價值觀念與情感訴求。

民間的閻王信仰以及清官為閻王的傳說,除了表現出百姓對清官的肯定與敬仰,以至崇拜,顯然還表現了百姓對彼時人間的官僚體製,對貪官橫行,正義難以施行的現實社會的不滿。同時,還反映了民間百姓對公平、正義的美好社會的希冀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