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 1.

《江格爾》是明代的蒙古族衛拉特部英雄史詩,被譽為我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之一。這部史詩是以英雄江格爾命名的。《江格爾》長期在民間口頭流傳,經過曆代人民群眾,尤其是演唱《江格爾》的民間藝人對《江格爾》的不斷加工、豐富,到15世紀才逐漸完善定型。

《江格爾》以其豐富的社會、曆史、文化內容,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成就,在蒙古族文學史、社會發展史、思想史、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江格爾》是蒙古民族文化的瑰寶。

為理想天堂寶木巴而戰鬥

在我國蒙古地區還不發達的氏族社會末期,因為受自然界的製約,蒙古遊牧民族的經濟結構比較簡單,動態性很強,往往不能滿足人們生存的需要。社會經濟不發達,文明程度當然也不高。

他們麵對嚴酷無情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深深懂得了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一個氏族或部落要生存發展壯大,就要在生存競爭中不斷地迎接強大對手的挑戰,努力製服、戰勝對手。

他們在軍事上的卓越能力和組織,又往往會給他們以最後的勝

利。因此,遊牧民族形成了英勇尚武的性格,這是由他們生存的社會條件決定的。

遊牧文化的這種善於拚搏、誌在必勝的精神培育了蒙古人強悍、勇敢的民族性格。而這種民族性格不僅對蒙古族的曆史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文學體裁和文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同樣起到製約作用。

由於蒙古族長期以來的遊牧生活,自然災害和異族的壓迫,常使他們的生命財產得不到可靠的保障,社會局麵動蕩不安,牲畜日益減少,廣大人民迫切盼望和平與安定。

因此,人們想象了一個夢想中的天堂寶木巴國,並想象出了一位英明的統治自己的人,這個人便是江格爾。

在人們的想象中,寶木巴國四季如春,百花爛漫,牛羊遍山。這裏沒有邪惡,沒有戰爭,沒有疾病,沒有饑餓。這裏的人們青春永駐,過著豐衣足食,相親相愛的和平生活。

在蒙古語中,“寶木巴”有聖地、仙境、福地的意思。人們懷著無比熱愛和驕傲的心情,對寶木巴反複詠唱讚美:

寶木巴的人民青春常在,

沒有衰老,沒有死亡,

像二十五歲的青年那樣,

生龍活虎,永遠健壯。

這裏沒有鰥寡孤獨,人丁興旺;

這裏沒有嚴寒酷暑,四季如春,

百花爛漫,百草芬芳。

孤獨的人到了那裏,人丁興旺;

貧窮的人到了那裏,富庶隆昌。

那裏沒有騷亂,永遠安寧,

有永恒的幸福,有不盡的生命。

這裏不僅是個富庶的安寧的邦國,而且也是一個明媚的、美麗

早晨,從東方升起紅豔豔的太陽,翡翠般的嫩草上露珠晶瑩,草原像波光閃閃的綠色海洋。中午,金色的太陽光輝燦爛,禾苗肥美,茁壯成長。寶雨刷刷下降,雨後太陽又露出笑臉,清風吹蕩。這裏居住著五百萬人民,人們相親相愛,彼此不分。在主人的洪福照耀下,吉祥如意,欣欣向榮。

這幅世外桃源,便是長期以來牧民們所向往的理想社會,他們盼望有一天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在人們的想象中,江格爾是寶木巴的賢明的統治者,他以自己寬大的翅膀庇護著他的子

民,他是草原上的雄鷹和理想的國君。人們這樣描寫他:

在東方的七個國家,

江格爾是人民的夢想;

在西方的十二個國家,

江格爾是人民的希望。

江格爾的名字,在蒙古語中,有“主人”或者“強者”的意思。江格爾是塔海兆拉可汗的後裔,唐蘇克·寶木巴可汗的孫兒,也是烏瓊·阿拉達爾可汗的獨生子。

江格爾手下有6000多名勇士,12員大將,像群星拱月一樣,圍繞在他的周圍,他捍衛寶木巴這塊樂土,不讓敵人侵犯。

同時,江格爾以攻為守,派薩納拉遠征胡德裏·紮嘎爾國,派薩布爾降服了暴君赫拉幹,派洪古爾追捕竊馬強盜阿裏亞·芒古裏,派美男子明彥偷襲托爾滸國,活捉暴君昆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