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詩歌 1.

先秦時期詩歌包括原始社會歌謠、《詩經》、《楚辭》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民歌。先秦時期詩歌以其豐富的內容,完備的韻律,精巧的構思,為我國詩歌開了一個水平極高的頭,是後代詩歌的濫觴。

漢代樂府詩歌是漢代詩歌的代表,在詩歌史上有極高的地位,與《詩經》、《楚辭》可鼎足而立;另一方麵它在我國詩歌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它既繼承、發揚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也繼承、發揚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創作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約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編訂成書。《詩經》原來的名字叫《詩》或者《詩三百》。在周代的時候,

朝廷有專門采集詩歌的人,他們到全國各地采集詩歌,再彙集至朝廷,從而讓朝廷知道各地方的民情風俗。

那時采集到的詩歌超過3000首,傳說經過大聖人孔子的修訂,隻保留了305首,因此稱為《詩三百》。到了漢代,儒家學者把它看做是經典,所以稱作《詩經》。《詩經》與音樂的關係十分密切,《論語·子罕》記載:

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從衛國返回到魯國,把音樂整理得合乎禮法,於是《雅》樂和《頌》樂也就能夠得到正確的演奏了。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曾經說過:“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詩經》中的詩歌都是可以入樂歌唱的,它所收集的詩章就是根據音樂的不同而分作《風》、《雅》、《頌》三部分的。

“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即《國風》。《風》共有15個地方的《國風》, 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 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稱為“正聲雅樂”。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詞,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產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產生在西周後期至西周東遷時;《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產生於春秋時期。

《風》是整部《詩經》中的精華,它對上古時期的現實生活作了生動的描繪。有些詩歌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的場景;有些詩歌反映了兵役和勞役給民眾帶來的痛苦;有些詩歌諷刺了一些官員腐敗無恥的生活;有些詩歌則描繪了當時的愛情婚姻生活。

《豳風·七月》是《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歌。在這首古老的農事詩裏,記錄了上古先民一年四季所從事的農業勞動,全麵反映了當時的農業生產情況。

《國風》中反映愛情婚姻生活的詩篇最集中,藝術成就也最高。這類詩歌或歌唱男女之間相悅相思之情,或讚譽對方的風采容顏,或描述男女幽會時的情景,或感歎棄婦的不幸遭遇。

《關雎》在《國風》中排列第一。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愛情詩,描寫了一名男子在遇到一位采荇菜的女子後油然而生思慕之情,不由得發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聲,並展開了對愛情的不懈追求,表達了一種爭取美滿婚姻的願望。

《漢廣》是一首男子求偶失望的詩。全詩皆用比喻和暗示。“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即是比喻。喬木不可休,遊女不可求,實際是比喻所求之女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