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一詩最能體現高啟的藝術特色,試看:
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
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
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
前三國,後六朝,草生宮闕何蕭蕭!
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
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從南京的形勝聯想到曆史上的割據,再聯想到今天相對安定的生 活,與滿懷激情中又帶有幾多感慨、幾分蒼涼。
高啟詩在藝術上有一定特色。他的某些詩崇尚寫實,描摹景物時細致入微。如“江黃連渚霧,野白滿田冰”;“鳥啄枯楊碎,蟲懸落葉輕”等句,均產生於生活實感,新穎逼真。
高啟的詩注重含蓄,韻味深長。如《鑿渠謠》:
鑿渠深,一十尋;鑿渠廣,八十丈。鑿渠未苦莫嗟籲,黃河曾開千丈餘。
雖然隻是寥寥數句,收煞處戛然而止,卻能給人以深遠的回味。還有,高啟的詩用典不多,力求通暢,有些隻有數句的小詩,更
具有民歌風味。如《子夜四時歌》:
紅妝何草草,晚出南湖道。
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
這些詩句明白如話,親切動人。
明代詩壇上出現以“三楊”為代表的“台閣體”詩派。“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都是台閣重臣。台閣主要指當時的內閣和翰林院,台閣體則指當時的台閣重臣所形成的一種詩歌風格。
這些人所作的詩歌都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作品,其形式則是追求雍容華貴、典雅工麗,題材大都是應製、酬答和題贈,給人以枯燥乏味、平庸呆板的感覺。
與“台閣體”同時但風格迥異的
是於謙的作品。他的詠物詩《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人借石灰自比,表達了自己不畏艱險、勇於犧牲的高尚情操和 不凡的抱負。
“茶陵詩派”是繼台閣體之後明代前期的又一個詩歌流派。針對台閣體的膚廓空泛,茶陵派以詩學漢唐相標榜,這種複古主張及其創作實踐,產生了一定影響。因代表詩人李東陽是湖南茶陵人而得名。它形成並活躍於弘治至正德年間的詩壇。李東陽的成就最大。
李東陽的詩論著眼於形式,強調詩歌的體製、音節、聲調、格律,忽視內容。因此,他寫的大都是抒發封建士大夫情懷的應酬題贈詩作,缺乏現實內容,形式典雅工麗,詩歌視野比“三楊”開闊,但未能完全擺脫台閣體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