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貫月有枯槎。
募軍可按馮唐籍,
解陣空吹越石笳。
最惜吳淞春水弱,
晚紅漂盡細林花。
這一時期詩人關涉時政的詩篇,無論歌頌還是譏諷,通常都寫得比較誇張。這首詩從年老的陳化成無力支撐頹勢落筆,流露了深深的哀痛和同情,也反映著作者對時局的感受,所以能夠打動人。
黃遵憲,是詩界革命的旗幟,但是黃遵憲不以詩人自居,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餘事作詩人”,但是他在詩歌創作方麵有很高的成就。
黃遵憲在詩界革命中,不僅在理論方麵對詩歌的革新進行了可貴
的探討,還創作了大量的新詩,成為詩界不折不扣的一麵旗幟。他的詩歌有《人境廬詩草》、《人境廬集外詩輯》等共1000多首。
黃遵憲的詩不受內容形式的限製,開辟了我國詩歌史上從未有過的廣闊領域。
黃遵憲在創作上勇於推陳出新,既借鑒古人成果,又從民歌中吸取養分。他的詩歌形象鮮明,用典貼切、詞彙豐富,才思敏捷,他的詩改變了唐宋時期以後詩歌創作沉迷於擬古的方法,更新了詩歌意象,開始了又舊體詩向新體詩的過渡。
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發動者。康有為為人雄強自負,其詩亦氣勢不凡。如《登萬裏長城》之一:
秦時樓堞漢家營,匹馬高秋撫舊城。
鞭石千峰上雲漢,連天萬裏壓幽並。東窮碧海群山立,西帶黃河落日明。且勿卻胡論功績,英雄造事令人驚!
詩中景象宏偉,詩人自我的精神形象也異常高大。第三句把神人鞭石下海為秦始皇造石橋的傳說改為鞭石上山,以表現英雄人物驅使一切的非凡力量。
梁啟超,早年曾拜康有為為師,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之一。梁啟超學問博雜,筆力縱橫,著作豐富,有《飲冰室合集》。他的詩作《太平洋遇雨》:
一雨縱橫亙二洲,
浪淘天地入東流。
卻餘人物淘難盡,
又挾風雷作遠遊。
這首詩作於梁啟超於戊戌變法失敗後亡命海外時,但詩中境界宏闊,意氣飛揚,絕無沮喪之色。
梁啟超提出了“詩界革命”的口號,力圖把已有的詩歌變革推向深入,在《夏威夷遊記》中,梁啟超就“詩界革命”的方向提出要兼備三長:一為“新意境”。主要指
詩的題材、內容方麵要進入“新意境”;二為“新語句”;三為“以古人之風格入之”。章炳麟,甲午戰爭後從事政治活動。章太炎精通文字學,好用古字,但一首《獄中贈鄒容》卻寫得極為明快:
鄒容吾小弟,被發下瀛洲。快剪刀除辮,幹牛肉做餱。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臨命須摻手,乾坤隻兩頭。
詩寫得不甚講究,但氣度軒昂。後4句集中抒情,謂偌大乾坤,隻兩顆好頭顱,寫出豪傑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