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 1.
論著
在我國漫長的曆史歲月裏,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出現了許多偉大的、優秀的作家,他們創作出大量的珍貴文學作品。
隨著文學形式不斷創造、融合、更新與超越,文學流派和內容的擴充,自魏晉以來,出現了一係列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著作。比如《典論》是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專著。著名的還有《文賦》、《文心雕龍》、《閑情偶寄等》。
政治與文化論著——典論
東漢末年,在群雄逐鹿中原的征戰兼並中,魏王曹操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同時也吸引了大批文人學士,從而形成了以曹氏父子為核心的文人集團。
曹丕是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從小在軍營中長大。他跟隨父親南征北戰,8歲就已經能夠提筆為文和騎馬射箭了,並且在身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父親曹操的影響下,對諸子百家、古今經傳都有較深的學習研究。
按理說,曹操的長子曹昂早死軍中,本應立曹丕為世子。但是,曹操是一個很重視人才的人,作為曹操的兒子,沒有才華是得不到賞識的,更談不上立為世子了。何況曹操還有眾多在各方麵才能出色的兒子,如三子曹彰擅長帶兵,四子曹植在文學上表現非凡。
曹操在立誰為世子這個問題上,一直猶豫不決。他打心底裏喜歡才華出眾、激情澎湃的曹植。他也曾經多次試驗過曹植是否真有才華,每次曹植都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於是,曹操就準備將曹植立為世子,但是不少手下官員都反對說:“自古以來,王位理應傳給長子,若傳給次子的話將會引起混亂不安。”曹操聽了,覺得也有道理,就暫時把這事擱了下來。
作為理應接任世子位的曹丕,當然於心不甘,當他聽說父親有立弟弟曹植為世子的想法之後,他便想盡辦法要在父王麵前表現自己。
當曹操想確立世子的消息傳出以後,許多官員幕僚都認為曹植和曹彰的機會比較大,於是紛紛投靠到曹植和曹彰門下。
為了獲得父親曹操的重視,曹丕跑到父親麵前痛哭流涕。曹操就問:“別人都在為爭奪世子位置進行準備,你卻為何跑到我這裏哭泣啊?”
曹丕說:“父王,我對世子的位置不像他們那麼感興趣,而是為了您和國家感到難過啊!”
曹操問:“這話怎麼說啊?”
曹丕說:“父王要立世子,說明父王年齡大了,身體越來越不好了,在為自己以後的事做準備了,可是父王不在了以後,我們這個國家靠誰來治理啊!我們怎麼能擔負起這麼大重擔啊?”
曹丕一席話說得曹操老淚縱橫,更覺得曹丕的孝心可貴。曹操當時認為,別的兒子都在為世子位置爭得你死我活的時候,曹丕卻能反過來想到父親的身體,說明他十分重情重義。兒子能夠想到父親離開人世後這個國家如何治理的問題,說明他有政治遠見。從此,曹操開始重視曹丕了。
又有一次,曹操帶領大軍出征,兒子們都前來送行。曹植首先來到曹操的馬前說:“父王就要外出征戰了,兒子不能伴隨左右,為了預祝父王凱旋,我特意作了一首詩。”
接著,曹植當著眾人的麵給父親吟誦了一首他自己作的詩。大家聽完齊聲喝彩,曹操聽了也很高興,誇獎曹植詩作得好。
這時,大家看到曹彰早已披盔上甲,一副誓死追隨父親的樣子,他上前請求和曹操一起外出征戰。大家紛紛稱讚曹彰忠勇的精神。
在這時候,傳來一陣哭聲,大家扭頭一看,原來是曹丕。曹操心裏很不高興,心想:我這剛要出征,你卻在這裏哭,不吉利!於是讓人將曹丕叫來問他哭什麼。
隻見曹丕過來拜見父親後,淚流滿麵地說:“父王就要出征了,這一去少則三五月,多則一年,父王不在時,誰來教誨我們啊?而且今後很長時間不能和父王共享天倫之樂,因此很是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