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 2.
第一部文學論著——文賦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個顯赫的貴族世家,其祖父陸遜是東吳丞相,父親陸抗是東吳大司馬,文武兼備。這家再添了一個男丁,取名叫陸機。
陸機自幼秉承家訓,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熏陶,他精於詩文,工於書法,還擅長武術。他不僅才華出眾,而且相貌堂堂。史書《晉書·陸機傳》記載說:
機身長七尺,其聲如
鍾。少有異才,文章冠世,
伏膺儒術,非禮不動。
晉太康年間的280年,在陸機20歲時,晉武帝滅掉了吳國,陸機的哥哥陸晏、陸景都在戰爭中死去了,陸機和弟弟陸雲也被俘了,後來被流放到了安徽的壽縣。
第二年,晉武帝見陸機、陸雲兄弟年少而富有才學,便動了惻隱之心,就釋放了他們,還讓他們回到了故鄉華亭的昆山。
這個華亭昆山,後來叫小昆山。陸機和弟弟陸雲簡單修葺了位於華亭昆山北山腳下的陸家舊宅,並在東北坡修築了一個讀書台。從此,他們兄弟二人在這個景色秀美、遠離塵囂的地方潛心攻讀,詩文 唱和,度過了10個春秋。
在這10年中,陸機兄弟倆博覽群書,完成了知識的升華和藝術的錘煉。特別是陸機,他在遍讀古今文章時發現了新的問題。
原來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的文藝觀點占了主導地位,當時遵循的是孔子論詩教的理論。到了魏晉時期,文學的地位日益提高,而且把文學創作提高到了“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高度。並出現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賢”,文人輩出,以致形成了“魏晉風度”。
處於這樣的文學氛圍之中,陸機對整個社會進行深深思考,並決定寫一本書,用他的文學實踐體會,描述和分析創作的心理特征和過程,表達他的美學美育思想。他把自己的作品取名為《文賦》。
陸機的《文賦》出現,正是文學擺脫經學附庸地位而得到獨立發 展之後,是在大量創作實踐基礎上產生的理論結晶。
《文賦》首次把創作過程、寫作方法、修辭技巧等問題提上了文學批評的議程。《文賦》全文以賦的形式寫成,全文1700多字,包括序文共20段,每段分論一個中心問題,綜合起來主要包括:文章的起源,文章的構思,文章的寫作,寫作構思中的靈感問題,各種問題的特點,文章的毛病,文章的社會作用。
在《文賦》中,陸機提出,情感是文學創作衝動的來由和起點。在藝術想象過程中,許多心理活動交織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辭紛至遝來,所要創造的藝術形象也愈加清晰鮮明。在這個過程中,作者的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正所謂“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歎”。
在《文賦》中,陸機充分肯定了藝術想象的作用,認為在構思階 段,則“收視反聽,耽思傍訊,情騖八極,公遊成仞”,“觀古今於須臾,扶四海於一瞬”,“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表明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完全沉入藝術想象過程中。
陸機還強調靈感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他指出藝術創作成就的取得同靈感有密切關係。他認為靈感具有“來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