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 5.

藝術百科全書——閑情偶寄

明萬曆年間的1611年農曆八月初七這一天,

浙江蘭溪夏李村藥材商人李如鬆的家裏,伴隨著

嬰兒的啼哭聲,一個小男孩來到了人世。

嬰兒清亮的啼哭聲,使李家的人們想起他們的本家、詩仙李白的故事,他們祈盼這個嬰兒是李太白轉世,希望擔負起光大李家門楣的使命,於是給他取名為仙侶,字謫凡,號天徒。

在李仙侶出生後不久,他的父親李如鬆,便把家遷往江蘇如皋居住。

李仙侶從小就聰明好學,對“四書五經”中的很多名句過目不忘。他五六歲時,便能賦詩作文。少年的李仙侶就立誌做大事,他時常警戒自己不要虛度年華,要刻苦讀書。

為了讓兒子能靜心攻讀,光宗耀祖,李仙侶的母親也學孟母三遷教子,把李漁安置到李堡鎮上的老鸛樓裏,讓李仙侶專心讀書。

正當李仙侶在書山學海中奮讀攻研的時候,他的父親因病不幸去世,全家人頓時陷入了生活困境。

父親的去世,更堅定了李仙侶考取功名的決心。崇禎年間的1635年,李仙侶去金華參加了童子試,一舉成為名噪一時的“五經”童子。

首戰告捷,使李仙侶嚐到了讀書成名的甜頭,他信心更足,讀書也更加刻苦。1639年,29歲的李仙侶赴省城杭州參加鄉試,但萬萬沒有料到,他竟名落孫山。

科舉考試失敗的沉重打擊,使李仙侶心中非常難過鬱悶,作詩抒發心中的不快,還常常以晚唐才高落魄的劉蕡自比。

1642年,李仙侶在明王朝舉行的最後一次鄉試中,再次到杭州應試。但是,由於當時社會局勢動蕩,他不得不中途而返。此時,李仙侶求取功名的理想頓時化成了泡影,他心灰意冷,惆悵不已。

這年的清明節,李仙侶在祭掃父母的墓時,百感交集,內心愧疚,感歎自己不能光耀門庭,辜負了父母的厚望。當時,他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三遷有教親何愧,一命無榮子不才。

人淚桃花都是血,紙錢心事共成灰。

在清順治年間的1646年8月,清軍攻占了金華,功名不遂、身經戰亂的李仙侶隻得歸隱故鄉。後來,李仙侶把自己的名改為李漁,字笠鴻,號笠翁。

李漁稱自己為“識字農”,在伊山頭父母墓邊,新建了一座草堂,構築了自己的樂園“伊山別業”,也就是伊園,又給自己起了個號,叫伊園主人。

伊園經過李漁獨具匠心的設計和安排,他在園裏構築有廊、軒、橋、亭等諸景,他還自誇說伊園可以與杭州西湖相媲美。這時的李漁想要學唐代詩人王維,在伊園隱居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