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 4.
文學藝術辯證總論——藝概
清嘉慶年間的1813年正月,這天夜晚,江蘇北部的興化城內一個清寒知識分子家庭,出生了一個男孩,父親劉鬆齡給兒子起了個名字,叫劉熙載。
劉熙載聰穎好學,但是因為家境貧困,他到了上學的年齡卻不能
上學讀書。於是,好學的劉熙載便常常跑到私塾外麵聽老師講課,時間長了,就被私塾先生張秉衡發現了。張秉衡非常感動,就親自來到劉熙載的家中,告訴他的父母可以免費讓劉熙載到學堂讀書。
劉熙載10歲那年,父親去世了;15歲那年,母親又去世了。這一切並沒有消磨劉熙載求學的意誌,他讀書更加刻苦勤奮了。
道光年間的1834年,劉熙載通過考試,成了文正書院中的一名秀才。在這裏,劉熙載在清代書畫家解如森、查鹹勤兩位先生的悉心指導下,學業進步很快。
1839年,躊躇滿誌的劉熙載赴南京參加鄉試,並順利成為一名舉人。1844年春,劉熙載去北京參加會試,又金榜題名,高中進士,他還以文章與書法均優,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1847年,劉熙載成為翰林院編修。
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劉熙載的道德學問得到了鹹豐皇帝的讚許。1853年,不惑之年的劉熙載,奉皇帝之命每天教皇子們讀書。學識淵博的劉熙載謙虛而有責任心,他希望通過自己悉心的教授,使這些皇子們能夠成為治國安邦的良才。
清鹹豐皇帝聽說劉熙載對諸王誨而不倦,自己又學而不厭,多次去書房看望他。每次見到劉熙載,總是看到他精神抖擻,一點疲倦的樣子都沒有。鹹豐皇帝很是奇怪,就問劉熙載修身養性之道,他回答說:“閉門讀書。”皇帝非常高興,為嘉獎劉熙載,就親手書寫了“性靜情逸”4個大字賜給他。
劉熙載的心是安靜而理智的,也是超脫飄逸的。他寵辱不驚,沒有因為鹹豐的恩賜而沾沾自喜,依然勤懇地教學、讀書。
1856年,正當劉熙載安心讀書教學時,他因為治學嚴謹,品行端正,被派去做道府官。劉熙載不願做官,他便請假到山東禹城開設私塾教授學生。
1859年底,劉熙載被調回到北京,仍做翰林院編修。第二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劉熙載卻不顧同僚親友的勸告,毅然決定獨留北京,他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了自己的忠貞和節操。當時的湖北巡撫胡林翼深為感動,並以“貞介絕俗,學冠時人”向皇上疏薦劉熙載,並邀他到武昌主講江漢書院。
1861年,當劉熙載興致勃勃地趕赴武昌時,江漢書院的生員們早因戰亂四處逃散了。有點失意的劉熙載隻得踏上返京的旅途,他一路上訪古漫遊,一走就是一年多。
1863年的夏秋之際,劉熙載回到北京,第二年,他被補為國子監司業,不久,又被任命為廣東學政,補左春坊左中允。1866年,劉熙載便辭官回鄉了。
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興化,劉熙載陶醉在家鄉的秀美風光裏。他在閑暇之餘,訪親會友,品詩論文,日子過得倒也清淨自在。
1867年,55歲的劉熙載經不住好友敏齋再三誠懇的邀請,再次辭別家鄉,前往上海龍門書院,開始了長達
14年的講學生涯。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同鄉北宋教育家胡瑗的影響,當時人們稱讚他為“以正學教弟子,有胡安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