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 3.

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

在南朝梁武帝在位時的467年,京口有一個劉姓的人家裏誕生了一個男孩,父親給他起名叫劉勰。

劉勰少年時就喜歡學習,富於想象,誌向高遠。在劉勰7歲那年,有一天他夢見一朵五彩祥雲,就像錦緞一樣色彩鮮麗,在夢中,他便爬上去把這片美麗的祥雲采了下來。

然而,現實中卻沒有這麼美妙,劉勰8歲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他的父親在建康平叛戰役中犧牲了。在母親的陪伴下,劉勰刻苦攻讀,立誌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可是,在他20歲時,母親也去世了。

劉勰為母親守孝3年後,他離開了家鄉,來到京師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謀求生計。在陌生的建康城裏,舉目無親,初入京師的劉勰每天隻好奔走於父親在世時的好友之中,乞求得到推薦,給他一個可以為國家效勞的機會。但是,茫茫人海,誰會舉薦一個孤兒呢?

沒有在京師謀得一官半職的劉勰,隻好走進了鍾山定林寺,投靠了當時非常著名的高僧僧佑,在那裏學習佛經和儒家經典。寺廟的生活是清淨的,這對劉勰來說,正是博覽群書的大好時光。

在當時,鍾山定林寺是全國兩大藏經處之一,定林寺所收藏的經典書籍之多是天下聞名的。僧佑和尚把整理佛經的任務交給了劉勰擔當。劉勰因此成了定林寺佛教古籍整理的執行主編。

劉勰在定林寺一待就是十幾年,他在幫助僧祐大規模地整理佛經時,也豐富了自己的學識,最終成了博通經論的學者。

在劉勰30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又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手捧著紅色的祭祀禮器,像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弟子那樣,跟著孔子飄飄忽忽地往南走。醒來,劉勰覺得這個夢是聖人孔子給他的啟示,希望他發揚光大儒家思想。

劉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有著“君子處世,樹德建言”的鴻鵠之誌。他認為,作為儒家君子,要麼從政當官,恩澤百姓,要麼就要著書立 說,以垂教後世。

自從做過這個夢後,劉勰便決定用自己的學識來宣揚孔子的思想,報答孔子對他的期望。

在劉勰生活的那個時代,弘揚儒學最好辦法就是注釋儒家的經典。但劉勰覺得自己在這方麵的能力,是超不過漢代的大儒馬融和鄭玄的,於是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這一時期的文章體製逐漸敗壞,有些作家隻注意追求辭藻華麗而忽視了文章內容。為了糾正這種不正文風,劉勰決定以寫論文的方式,來論述有關寫作的問題。

在當時,文學論文也有很多,像曹丕的《典論》、陸機的《文賦》、摯虞的《文章流別論》以及李充的《翰林論》等。這些文章雖然寫得都很好,但不是太少,就是太簡略,很難讓人知道寫文章的全部奧秘。於是,32歲的劉勰,開始構建自己宏大而縝密的文章論述體係。

在定林寺十多年青燈黃卷的時光中,劉勰廣學博識各種文籍,為他積澱了著書立說能力,厚積而薄發,他充分利用一切時間,發奮著述。經過五六年時間的辛勤寫作,在501年的春夏之間,劉勰完成了3.7萬多字的文學評論巨著《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寫成之後,雖然也在文人之間傳閱,但並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劉勰深知這本書的學術價值,他希望當時的文壇領袖沈約能夠看到,並給予評價。

那時沈約是地位很高的官員,作為一介平民的劉勰沒有正式約見沈約的理由和機會。於是,劉勰便想了一個能見到沈約的辦法,那就是攔車獻書。

501年的一天,劉勰用包背著他寫的厚厚的《文心雕龍》書稿,打扮成小販的樣子,等候在沈約常常來往的路上。當文壇領袖沈約坐著馬車從大街上經過時,劉勰當街攔住車駕,獻上了《文心雕龍》書稿。沈約便命仆人取來書稿帶回家中閱讀。

沈約看了《文心雕龍》後,大加稱賞,認為此書深得文理,並把這本書放在書桌上經常翻閱。沈約在文人聚會時大加稱讚,《文心雕龍》一書終於在文人中傳播開來了。從此,劉勰也隨著這部偉大著作的傳播而名揚四海。

《文心雕龍》書名中的“文心”,指的是寫文章的用心,“雕 龍”指的是要把文章寫得如雕繪龍紋一樣精美。“文心雕龍”意思是寫文章必須用心,就像雕刻龍紋那樣細,最終才能創作出美好的文學作品。劉勰正是用這樣的一份精美和用心寫成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