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分10卷,共50篇,有完整的行文體係和嚴密的組織結構,總體上來說可以分為上、下兩編。內容分為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4個主要部分。劉勰在總論中闡述了他的文學基本觀點,是全書的綱領和理論基礎,其中包括《原道》、《征聖》、《宗經》、《正緯》、《辯騷》5篇文章。
在總論中,劉勰說明了《文心雕龍》的理論體係,是以道為根本,以聖人為老師,以儒家經典為主體,以緯書為參考,以《離騷》為變化,從而體現出他論文的基本思想。就文學創作而言,寫作的根本問題,也都包含在其中了。
《文心雕龍》的文體論部分,劉勰稱之為“論文敘筆”,是對各種文體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進行研究和評價,主要包括《明詩》、《樂府》、《詮賦》、《頌讚》、《祝盟》、《銘箴》、《諱碑》、《哀吊》、《雜文》、《諧隱》、《史傳》、《諸子》、《論說》、《招策》、《檄移》、《封彈》、《章表》、《奏啟》、《議對》、《書記》共20篇。
在文體論部分,劉勰從“原始本末”、“釋名章義”、“選文定篇”和“敷理舉統”4個方麵,論述了35種文體的源流和特征,將文章分為有韻的“文”和無韻的“筆”兩大類,解釋其文體名稱和意義。
在這部分中,劉勰還列舉了以往作家的創作,評論其作品,概括出每一種文體的特征和寫作要領。這一部分是從感性材料上進行分析,為後文進一步進行理論闡述打下了基礎。
創作論部分以“剖情析采”為中心,重點研究有關創作過程中各個方麵的問題。其中包括《神思》、《體性》、《風骨》、《通變》、《定勢》、《情采》、《鎔裁》、《聲律》、《章句》、《麗辭》、《比興》、《誇飾》、《煉字》、《隱秀》、《指瑕》、《養氣》、《附會》、《總述》、《事類》、《時
序》、《物色》共20篇。
創作論部分是《文心雕龍》對文學創作指導意義最大的一部分。在這部分中,劉勰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文學構思、藝術風格、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文學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係、文學的繼承與革新、文學創作中的具體藝術技 巧,如聲律、比興、誇張等藝術手法應用等問題進行了專題論述。
文藝批評論部分包括《時序》、《才略》、《知音》、《程器》4篇。在這部分,劉勰從不同角度對過去時代的文風和作家成就提出了批評,並對批評方法進行了專門探討,可以說是劉勰的文學史論和批評鑒賞論。
在最後一篇《序誌》中,劉勰說明了自己的創作目的和全書的部署意圖。在這裏,劉勰概括了全書內容和寫作時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方法,這就類似於“跋”。
《文心雕龍》的內容幾乎論及了文學創作和文學評論的所有問題。而且全篇結構嚴謹,論述周詳,理論觀點首尾一貫,各部分之間又互相照應,具有嚴密、係統、完整的體係,在古代文學批評中,是空前絕後的著作。
在《文心雕龍》中,劉勰以儒家美學思想為基礎,兼采道家,全麵總結了齊梁以前的美學成果,細致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
美、本質及其創造、鑒賞的美學規律。
劉勰的《文心雕龍》不但內容上豐富精到,見解獨到,而且在形式上也非常講究敘述的生動性。在《文心雕龍》中,劉勰多是運用簡潔、平易、生動的比喻,貼切精當、寓意深刻地表達了內容,同時,表達形式又靈活多樣、富於變化。可以說,劉勰的《文心雕龍》用形象生動的方式論述了文學理論中的重大問題。
《文心雕龍》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是從商周到齊梁時期文學創作經驗的大總結,也是齊梁以前文學理論批評的集大成者。我國曆代對《文心雕龍》的研究、注釋、翻譯著述頗多。後來,《文心雕龍》的研究逐漸發展成為了一門顯赫的學問,就是“龍學”,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