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熙載在主講龍門書院以後,他推行了胡瑗的分齋教學法,就是根據學生的程度、誌趣、特長進行因材施教。在教學中,他特別注重實踐,引導學生樂學好學,還教育學生要儀表端莊,要遠惡近善等等。

劉熙載治學嚴謹,也很會關心學生,每隔五天必要詢問學生讀了什麼書、學到了什麼理,還常常一個人到齋舍檢查考核,不讓學生有絲毫懈怠。

在龍門書院中,還經常有一批文人學士、學者,大家聚集在一起,互相切磋交流,對教學很有促進作用。當時著名的學者張文虎、鄭伯奇、吳熙載、俞樾等都與劉熙載交往密切。

在龍門書院教書育人的同時,劉熙載也有時間把滿腹經綸轉化為傳世文字。《藝概》就是劉熙載在1873年寫成的。

《藝概》是劉熙載對自己曆年來談論文藝的劄記所做的集中整理和修訂。劉熙載把《藝概》分為共6卷,分別是《文概》、《詩概》、《賦概》、《詞曲概》、《書概》、《經義概》。劉熙載在這6卷中,分別論述了文、詩、賦、詞、書法、經義。

其中,《文概》有339條,專門討論了古代散文。《詩概》有285條,專門討論先秦至宋代的詩歌。《賦概》有137條,專門討論賦。《詞曲概》有159條,專門討論詞曲。《書概》有246條,專門討論書法。《經義概》有95條,專門討論文章寫作方法。

劉熙載的散文多模仿先秦諸子,以立意為宗。他說自己談藝“好言其概”,故以“概”名書。“概”的涵義就是,得文章的大意,說文章的概要,以簡馭繁,以少概多,使人明白要旨,觸類旁通。這是劉熙載談藝的宗旨和方法,也是《藝概》的特色所在。

因此,《藝概》全書內容雖複雜,但論述簡練而有重點,尤其在論及詩文辭賦等部分中,對作家作品的評定,對文學形式的演變,對藝術特點的闡發等方麵,有很多精辟的觀點。

劉熙載評論文學有一條重要原則,他不僅強調文學作品要有充實的內容,而且還能把文學作品同作家的思想品質聯係起來考察。他認為“詩為天人之合”,即詩歌是天理與詩人性情的融合,文學作品價值的高低與作家人品的優劣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他直截了當地指出“詩品出於人品”。

正是從“詩品出於人品”這一原則出發,劉熙載推崇的是屈原、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等人。

也正是根據“詩品出於人品”這一精神,劉熙載才大膽地把曆來

尊為正統的溫庭筠、韋莊的婉約派列入“變調”,而把蘇軾開創的豪放派列入“正調”。在《書概》中,劉熙載同樣從字的內涵來比喻人的內在素質,強調“字如其人”。他說: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誌,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不僅如此,劉熙載還更形象、更具體地把不同的人寫出不同的字作了進一步闡述,他說:

聖哲之書溫醇,駿雄之書沉毅,畸士之書曆落,才子之書秀穎。

在這裏,劉熙載把“字如其人”表述得淋漓盡致。劉熙載還注重文學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他認為文學是“心”學,

是“我”與“物”相激蕩的產物,強調作品中感情的真摯。在《賦概》中,他說:

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二者相摩相蕩而賦出焉。

在這裏,物色是指客觀事物,生意是指主觀感情。二者必須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