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理論 1.
論著
詩詞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載體。詩詞理論是詩與詞的活動領域中聯係實際推演出來的寫作概念與原理,其相輔於詩詞本身,融合著詩的意味。
關於詩詞類的論著,如嚴羽的《滄浪詩話》、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等著作,都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令人矚目的文化瑰寶。
第一部詩論專著——詩品
南北朝時期的468年,在潁川郡長社,也就是今河南長葛,在一個鍾姓的貧苦人家中,誕生了一個男孩,父母給他取名叫鍾嶸。
鍾嶸雖然出身寒門,但他從小就有抱負,很好學,而且見識不凡,所思所想都超出同齡的孩子。在齊朝永明年間,鍾嶸有幸成為了國子監的學生。因他通曉《周易》,國子監的祭酒王儉很欣賞他,就推薦鍾嶸為本州秀才。這之後,鍾嶸做過王府中專門負責文書工作的小官。
在當時,鍾嶸在政治上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但在文學上,他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敢於對當時文學上的不良風氣進行尖銳的批評,他還提出了一套比較係統的詩歌品評的標準,因此,他成為了一位進步的文學理論批評家。
鍾嶸所處的齊梁時代,詩歌曆經了從漢末到建安、正始、太康時期,以至東晉的兩三百年曲曲折折的演變曆
程。這時,五言詩已成為文人作詩的主要體裁,作五言詩已成為了一種社會風氣,湧現出了許多具有自己風格、且對後代產生了巨大影響的詩人。鍾嶸從詩歌形式演變發展的角度,敏銳地感受到了這一時代風尚。
與此同時,在齊梁時代,詩風的衰落已經相當嚴重。當時貴族中已經形成了一種以寫詩為時髦的風氣,於是重視藻飾的對偶句盛行,宮體詩的浮豔脂粉氣彌漫於詩壇。
當時的人都在忙著寫詩,甚至那些剛剛進入小學的兒童,也一心為寫作詩歌而奔走努力。至於富家子弟則恥於自己的詩歌達不到水平,被人恥笑,於是,整天寫作,整夜苦吟。
有一些人甚至嘲笑三國時的著名詩人曹植和劉楨的詩太古樸笨拙,而說當時南朝詩人鮑照和謝緿的成就超越古今。而王公紳士談論詩歌時,更是隨著各自的愛好,意見也各有不同,或混淆不清,或相持不下,議論紛紛,沒有可以依照參考的標準。
這些現象都造成了詩壇“庸音雜體,人各為容”的混亂情況。鍾嶸有感於詩壇混亂,就仿照漢代班固《漢書·古今人表》和劉歆《七略》中的品論方法,寫成了一部專門品評詩人作品的著作,叫《詩品》,希望用自己的觀點來糾正當時詩壇的混亂局麵。
鍾嶸的《詩品》大約寫於502年到513年之間。此書以當時詩壇最主要的詩歌形式五言詩為中心,把詩人分為上中下3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每品又依時代先後次序排列,一一予以品評,每品為一卷。共論及從漢朝至梁代的詩人122人。他對這些詩人及其作品的成就、風格、優劣作了總體評價,並且分流立派,各溯其源。
《詩品》共3卷,每卷前各有一篇序言,合稱《詩品序》。在3篇序言中,鍾嶸以五言詩為中心,係統地論述了詩歌發展的曆史,以及有關詩歌創作的重要理論問題。
在《詩品》中,鍾嶸提倡寫詩要有力度,反對空談浮誇。他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