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 6.

與此同時,李漁發現,明代劇作家的劇本,大多不適合舞台表演。發現這些劇本的缺點後,李漁在戲劇創作上,便更注重聯係觀眾和舞台效果,更重視研究戲曲的演習實踐。因此,李漁在戲曲的藝術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很大的發展和創新。獨樹一幟的戲劇風格使他在當時戲壇上一舉成名。

從1651年至1668年,李漁創作了《憐香伴》、《風箏誤》、《比目魚》、《凰求鳳》等大量劇本。他還把《風箏誤》等10個劇本合稱《笠翁十種曲》出版發行。李漁的《十種曲》的題材全是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而且喜劇色彩十分濃鬱。

因此,這本書一經問世,便“洛陽紙貴”,被人們搶購一空,並被當時戲劇界推為“所製詞曲,為本朝第一”。

1662年,李漁告別了風景如畫的西子湖,來到文人薈萃、虎踞龍盤的六朝古都南京,開始了他文化事業上的全新時期。

李漁在這裏購買了一個小院子,並把這個院子取名為芥子園,意思是“芥子雖小,能納須彌”之意。小小的園庭經過李漁的精心設計,竟也別有情趣,園中有棲雲穀、月榭、歌台、浮白軒等景,並都題有楹聯。其中,書屋的對聯是:“雨觀瀑布晴觀月,朝聽鳴琴夜聽歌。”月榭的對聯是:“有月即登台,無論春秋冬夏;是風皆入座,不分南北西東。”

在金陵芥子園內,李漁與他的文友、戲友經常一起觀劇切磋技藝。與他交往的人中,上至位高權重的宰相、尚書、大學士,下至三教九流、手工藝人,遍及17個省,200多個州縣,成為當時交友最多、結交麵最廣的文人。

眾多的朋友,使李漁能自由往來於朝野文人之間,也使他增加了 不少知識,懂得了許多人情世故,更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生動的文學素材。

李漁不僅讀萬卷書,而且行萬裏路。在金陵期間,他一方麵為了生計,不得不四處奔走,交結官吏友人,以取得他們的饋贈和資助,另一方麵,他每到一地,都要遊覽山水勝地。

李漁把大自然稱為“古今第一才人”。他說:“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還說:“不受行路之苦,不知居家之樂。”

李漁對戲曲情有獨鍾,他一直有個願望,就是創辦自己的戲劇班,能親自教習和導演自己創作和改編的劇本。

在康熙年間的1666年,機會來了。這一年,56歲的李漁應朋友之邀,從北京前往陝西、甘肅遊曆。在遊曆的路上,他先後在臨汾、蘭州得到了頗具藝術天賦的兩位獨具藝韻的唱戲演員喬姬和王姬。喬、王二位主角演員的到來,再加上其他一些原有的配角演員,一個初具規模的李氏家班就組建起來了。

由於有了喬、王二位演員出色的表演,以及李漁這樣的好編劇、好導演,他的李氏家班迅速紅遍了大江南北,影響波及大半個國家。

在當時交通條件十分落後的情況下,李漁攜帶著家班不辭辛勞,遠途跋涉,四出遊曆,在全國各地巡回演出。李漁每到一處,都以戲會友,很受戲曲名流們的歡迎。

在長期的漫遊中,中華大地的奇山秀水到處都留下了李漁的足跡。李漁對大自然也作了深入的觀察和研究。李漁對各地風土人情作了詳細的調查,這不僅進一步深化了他對各方麵藝術的審美情趣,而且也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創作素材。

這些素材經過李漁精細的提煉和藝術加工後,創作出了大量的 詩、詞、曲、賦。這些作品既有寫實的、抒情的,也有聯想的、議論的,語言凝練,韻律優美,深受世人的稱誦。

李漁還把從遊曆四方獲得的素材移植到小說、戲曲創作和造園藝術中去,為後人留下了一批豐富而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金陵芥子園和蘇州百花巷的李漁寓所,也成為當時戲曲名流交流藝術的場所。1671年端午節前後,李漁兩次帶家班在百花巷演出經他改編的《明珠記》等劇,並與著名戲劇家尤侗、著名詩人餘懷等一同觀演,共同切磋。那時,經常是夜間上演,曲未終而東方已白,興致盎然,意猶未盡。

李漁的家班作為李漁自己的實驗劇團,使他在戲曲創作、導演、演出等實踐活動中如魚得水,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李漁的家班不僅成為李漁謀生手段之一,而且在普及戲曲文化,推動昆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就在李漁家班聲譽鵲起、蜚聲海內的時候,一場變故發生了。1672年,年方19歲的李漁家班台柱喬姬,因積勞成疾而英年早逝。禍不單行,第二年,李漁家班的另一台柱,也是正19歲的王姬,又因病去世。這對李漁的戲曲事業無疑是致命的打擊,李漁的家班從此一蹶不振,逐漸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