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漁60歲時,他決定開始係統地總結自己一生生活的所聞所見所得的經驗,並把這些經驗寫成文字,形成理論。

1671年,李漁寫成了《笠翁秘書第一種》,這本書也叫《閑情偶寄》,又叫《笠翁偶寄》。

《閑情偶寄》是李漁一生藝術、生活經驗的結晶。他把《閑情偶寄》的內容分為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8部,共有234個小題。在書中,李漁談論了戲劇的創作和表演、妝飾打扮,還有園林建築、家具古玩、飲食烹調、養花種樹、醫療養生等許多方麵,內容相當豐富。

李漁在《閑情偶寄》的《詞曲部》主要談論戲劇的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在《演習部》主要談論選劇、變調、授曲、教白、脫套;在《聲容部》中的《習技》則詳細敘述如何教女子讀書、寫詩、學習歌舞和演奏樂器的方法,這些內容都和戲劇有關。

《閑情偶寄》的後6部包括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在這幾部裏,李漁全景式地談論了清初我國人民的世俗風情,包括日常生活娛樂和養生之道,以及當時的人們如何美化生活等內容。

李漁對這6部的寫法,和一般生活知識讀物不同,他在行文中往往結合抒情和說理。李漁希望人們讀了他的書對美化生活有新的認識,能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李漁還希望通過對草木蟲魚、修身養性知識的論述,以及廣泛的引證和婉轉的比喻,來幫助社會規正風俗,或警惕人心。

其中的“飲饌”部,較為全麵地反映了李漁的飲食觀與飲食美學思想。李漁對飲食養生之道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在《閑情偶寄》卷五《飲饌部》的《蔬菜第一》中分別有筍、蕈、蓴、菜、瓜等14篇。在《菜》這一篇中,李漁一開頭就寫道:

世人製菜之法,可稱百怪千奇,自新鮮以至於醃糟醬臘,無一不曲盡奇能,務求至美,獨於起根發軔之事缺焉不

講,予甚惑之。

對於一些菜蔬的食用方法,李漁也講得既通俗易懂,又生動精彩。他說:

瓜茄瓠芋諸物,菜之結而為實者也……貧家購此同於糴粟。但食之各有其法,煮冬瓜絲瓜忌太生,煮王瓜甜瓜忌太熟;煮茄瓠利用醬醋而不宜於鹽;煮芋不可無物伴之,蓋芋之本身無味,借他物以成其味者也;山藥則孤行並用無所不宜,並油鹽醬醋不設,亦能自呈其美,乃蔬菜中之通。

這段文字便是一則膳食小品,清新優美,趣味盎然。在《閑情偶寄·聲容部》中,李漁還分別介紹了肌膚、眉眼、首

婦人之衣,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肌膚近膩者,衣服可精可粗;其近糙者,則不宜精而獨宜粗,精則愈形其糙矣。

李漁對我國傳統民居建築也很有研究,諸如房舍的向背、高下,界牆及窗欄的製作、形製、取景等都有生動詳細的介紹。在《閑情偶寄·頤養部》中,李漁還教給人們祛病養生之法:

病未至而防之,病將至而止之,病已至而退之。

李漁的《閑情偶寄》堪稱是生活藝術的大全、休閑的百科全書,是我國第一部倡導休閑文化的專著。因此,《閑情偶寄》在我國傳統雅文化中享有很高聲譽,被譽為古代生活藝術大全,名列“中國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李漁還是我國戲劇史上第一個專門從事喜劇創作的作家。在《閑情偶寄》中,李漁分別對戲曲的創作、導演、表演、教習,直到語言、音樂、服裝,都一一作了論述。這幾部分是李漁在汲取前人的理論成果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經驗,對古代戲曲理論進行了全麵的總結,從而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自成體係、具有民族特色的戲劇理論體係。

李漁的《閑情偶寄》是我國最早的係統的戲曲論著。它是我國古典戲劇理論集大成著作,是我國戲劇美學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其中關於導演的論述,是世界上最早的導演學。因此,李漁被後人推為“世界喜劇大師”,也有評論家稱之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在《閑情偶寄》中,李漁從亭台樓閣、池沼門窗的布局,界壁的分隔,到花草蟲魚、鼎鐺玉石的擺設;從婦女的妝閣、修容、首飾、脂粉點染,到窮人與富人的頤養之方,等等,無不涉獵,表現了他廣泛的藝術領悟力和無限的生活情趣。

因此,李漁的《閑情偶寄》對後人提高生活品位、營造藝術的人生氛圍有極大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