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理論 6.

在第五則中,王國維又說:

“造境”摶虛成實,使詩境裏有空間,有流動,有生命氣息;“寫境”化實入虛,使詩境裏有深情,有深意,有生命哲思。虛實相映,境界出。

關於“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第三則中說: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有我之境

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在這裏“無我之境”達到的是一種外境與人的統一,也就是“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也可以說“我為萬物,萬物為我”。這就是王國維認為的真正的“無我之境”。

在《人間詞話》第四則中,王國維又說:

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有我之境”由實入虛,情思與景物纏繞,理想與現實映照,所以“宏壯”;“無我之境”並非完全無我,隻是虛實兩渾,已達忘我之境、自由之境,所以“優美”。

藝術境界中的這種虛實結構,不僅顯示了藝術燦爛的美,更揭示了它的深度。藝術境界中的虛實相映,道藝合一,也正是我國文學藝術境界特有的文學的魅力。這種文學魅力不止在於描繪美本身,讓人看見美,更在於揭示美的力量,激勵人、引導人,透過藝術境界抵達人生境界,把握生命存在。

王國維以辯證的眼光洞見了文學藝術中這

種虛實相生,而凝結為意、境兩渾的“境界”,於是,追求“境界”就浸染了尋求人生之“道”的底色。

人生境界,也就是人類追求生命所能達到的精神高度。這種境界人們常常用具體物象表達於藝術境界中。王國維用3種“境界”來揭示了人生境界的層次與特征。

在《人間詞話》第二十六則中,王國維提出了3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則詞話充分顯示了王國維對詞句的哲學理解方式,也就是把詞句的意境升格到人生的境界。第一境是直觀,第二境是反思,第三境是領悟。從直觀到反思到領悟,這是一種真切的生命體驗,是精神意誌的灌注,是詩意的凝結。這3種境界為生命設定了氣息充盈的坐標,它使人突破自身生命的惰性,引導人抵達一種充滿詩意的人生智慧之境。

《人間詞話》中的第64則,是王國維寫詞的心得,也是他的藝術觀的總結,文章雖短,但字字珠璣。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文學理論著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