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博雅 1.
琴棋書畫,花鳥蟲魚,古稱“八藝”。“八藝”一向被視為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隱士逸民修身養性的雅文化。我國古人非常重視精神追求,強調琴棋書畫、花鳥蟲魚對人精神的陶冶作用,並一直向往詩情畫意的生活情趣,因此,曆代對各種文娛活動也多有研究,並湧現出許多這方麵的專著。
這些專著包括書畫論著、琴棋墨硯專著、鼎彝古幣考古類專著以及茶酒花鳥類著作等。形式上圖文並茂,內容上豐富多彩,體現了古人豐富的精神世界與追求。
精辟深邃的古代書畫專著
我國繪畫史上第一篇係統的繪畫品評專著、國畫論著作,是南北朝時謝赫的《古畫品錄》。謝赫在書中言道:
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古畫品錄》品評三國至齊梁畫家27人,共分六品,並以品第為次序。第一品陸探微、曹不興等5人;第二品列顧駿等3人;第三品列姚曇度、顧愷之等9人;第四品列蘧道湣等5人;第五品列劉等4人;第六品為宗炳、丁光。
顧愷之是傑出的畫家,在東晉聲名卓著,謝安曾推崇為“自生人以來未有也”。謝赫強調變古、創新,他將顧愷之列為第三品,反映了他的創作傾向,折射出與時而變的理論意義。
《古畫品錄》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是首次提出關於“六法”的理論。“六法”遠承先秦以來儒家所講的“六氣”、“六律”、“六詩”,賈誼《六術》中所講“六理”、“六法”、“六行”、“六美”等概念,近參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以“六觀”論詩文優劣,使繪畫理論從創作技巧到批評準則上升到自成體係的階段。
庾肩吾是我國南朝梁代著名的書法評論家、文學家,官至度支尚書。他的《書品》,與謝赫的《古畫品錄》、鍾嶸的《詩品》、沈約的《棋品》等,構成了這一時期的“品”文化現象,盛極一時,對以後的文藝批評有著極大影響。
其中庾肩吾《書品》既是前人書法品評經驗積累下的產物,又是“品”文化現象盛行的代表作。
庾肩吾把漢至齊梁的123位書法家按上上、上中至下中、下下的九品法論列,與曹魏時創立的一種人才選拔製度—九品中正製相 類似,所謂“上”、“中”、“下”源於《論語》把人分為“上智”、“中人”、“下愚”之說。
南朝姚最的《續畫品》,是謝赫《畫品》的續作,共錄有20人。對各人所作,均有簡要評價,其中對謝赫的評價比較詳細。
《續畫品》接受了謝赫所倡“六法”,在評論蕭繹時,對宮廷畫家沈標、沈粲、焦寶願等都有肯定,其創作思想與謝赫頗為接近。
《續畫品》與謝赫顯著不同的,在於對顧愷之的評價,姚最認為顧愷之“矯然獨步,終始無雙”。從兼及對其他畫家的評價,可知姚最在讚賞“宮體”畫時,對文人畫也極為欣賞,對畫家的批評較為寬容。
《續畫品》在理論上有一定建樹。姚最強調“心師造化”,即畫家要對生活積累、對反映真實予以足夠重視。另一方麵,姚最又強調了畫家天才稟賦的重要意義。
到了唐代,中書舍人、吏部員外郎唐裴源於639年撰《貞觀公私畫
史》,又名《貞觀公私畫錄》,旨在著錄古畫名目,並品評高下。將“魏晉以來,前賢遺跡所存,及品格高下,列為先後”,實際上以劉宋時陸探微為首。而書中所載多為隋代官庫本,當是隋室舊藏。
從《貞觀公私畫錄》序中可知,此書共著錄298 卷,壁畫47處;其中隋唐官本計230卷,得之於楊素家20卷,餘者為許善心、褚安福等人所進。並辨其中33卷恐非晉宋人真跡。
《貞觀公私畫錄》於每件作品先列畫名,再列作者,並注明是否已收入該目。此書堪稱著錄名畫之祖,可據以考知貞觀前名畫的存世情況,為研究畫史者所寶重。
唐代張彥遠出身於收藏世家,他從小耳濡目染,在書畫方麵學到了不少知識,日積月累,練就了一雙“法眼”。他自稱對於“收藏鑒識,有一日之長”。
張彥遠根據傳家之寶,悉心研討書學畫理。他深刻地認識到,自古以來,有名的書畫流傳雖多,但許多人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它們的價值,因此也沒有真正發揮它們的作用。
同時,戰爭、動亂的破壞,足以使大量珍貴書畫毀於兵火之中;至於有些人假收藏之名,行“藩身”之實,以名家之畫作為加官晉爵 的手段,乃至成為一時風氣,這就更值得後人引以為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