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這些,張彥遠認為都會給繪畫藝術的發展帶來極大的阻礙。為此,他萌發了編寫一本記述曆代畫家、作品的著作的想法。他的兩部著作《曆代名畫記》和《法書要錄》分別就繪畫和書法搜集了豐富的前代的材料,尤其前一書更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是對於我國古代美術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貢獻。

《曆代名畫記》成書於847年,是張彥遠盛年之力作。全書10卷,可分為3部分:一是對繪畫曆史發展的評述與繪畫理論的闡述;二是有關鑒識收藏方麵的敘述;三是原書卷4至卷10是370餘名畫家傳記,始自傳說時代,終於841年,大體按時代先後排列,或一人一傳,或父子師徒合傳,內容有詳有略,大略包括畫家姓名、籍裏、事跡、擅長、享年、著述、前人評論及作品著錄,並有張彥遠所列的品級及所作的

評論。

《法書要錄》10卷,輯錄了從東漢至唐元和年間的書法理論著作共39種,為傳世最早的書論專集。其中34種皆具錄原文;未見原書者,則存其目。

《法書要錄》無論從體例,或者從內容來看,均在我國書學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其對曆代名跡的收集、鑒別和保存上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使它成為後世書法研究者所必不可少的 參考資料。

唐憲宗時,翰林學士朱景玄酷愛畫藝,多方尋訪,不見者不錄,見者必錄,為明其善惡,別其高下,根據當時書法世家張懷瓘《書斷》以神、妙、能三品論定書法家成就高下的體例,並仿效李嗣真《書後品》標出的“逸品”的辦法,列於神、妙、能三品之外,再加上對所品評的畫家的生平事跡和畫藝特長所寫的評傳,著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部斷代畫史《唐朝名畫錄》。

《唐朝名畫錄》著錄唐代畫家124人,以“神、妙、能、逸”四品品評諸家,其中“神、妙、能”又分上、中、下3等。其本文則各為略敘事實,據其所親見立論,神品諸人較詳,妙品諸人次之,能品諸人更略,逸品三人又較詳。

《唐朝名畫錄》是一部關於唐代畫家情況的較詳記錄。其資料來源,部分引自唐人有關著作,部分為作者親自采訪收集。對於時代較近畫家、與作者同時畫家,本書尤多記述,故在繪畫史料上具有《曆代名畫記》不可替代的價值。

《唐朝名畫錄》寫作態度頗為嚴肅,所列史料,亦大多翔實可信。在編寫方法上,本書開創了以分品列傳體編寫斷代畫史的先例,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

隨著書畫理論發展的深入,唐代以後的論書之著多不拘泥於品評一體,而漸融於內容廣泛、繁富的書論之中。

到了宋代,宋高宗趙構的《翰墨誌》,米芾的《畫史》、《寶章待訪錄》和《海嶽名言》,以及由北宋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繪畫作品的著錄著作《宣和畫譜》,都是書畫理論的專著。

宋高宗的《翰墨誌》亦稱《評書》、《高宗翰墨誌》、《思陵翰墨誌》,原為論書25則,後存22則。古人論書,人雲亦雲者

多,宋高宗趙構則直抒己意,多獨到之處。比如,宋高宗不同意王羲之書《蘭亭集序》“似有神助”之說,認為它受人重視,是因其字數最多。

再如,宋高宗不同意世俗認為石硯以有眼為貴,認為是以密理堅致、瀦水發墨為優。他主張學書須先學正書,學草者亦不可不兼學正書,因正書八法皆備,不相附麗。

宋高宗於北宋舉李建中、蔡襄、李時雍以及蘇、黃、米、蔡“四大家”,皆有褒有貶,唯對於米芾的行草極為稱許,認為米芾得能書之名,似無負於海內,書中記載的米芾逸事也很多。

宋高宗本人對於“魏晉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但又專精《蘭亭集序》一種,以至於“詳觀點畫”,竟然到了“成誦”的地步,凡50年間未有一日舍筆墨。

米芾是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他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個性怪異,好潔成癖,舉止癲狂,因而人稱“米癲”。宋徽宗曾 詔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宮”。

米芾的《畫史》記錄了他收藏、品鑒古畫以及自己對繪畫的偏好、審美情趣、創作心得等,這是研究他的繪畫的最好依據。

米芾的《寶章待訪錄》成書於1086年秋,分為“目睹”“的聞”兩大部分,所錄84件晉唐品,開後世著錄之先河,影響頗大。甚至有專門模仿此書體例的論著,如明代張醜撰《張氏四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