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海嶽名言》皆為他本人平時論書之語,反映出米沛的書學美學思想。
宋王朝自建國初期,即重視開展古書畫搜訪工作。宋徽宗時,內府收藏日趨豐富,於是將所藏曆代著名畫家的作品目錄編撰成《宣和畫譜》,以備查考。有人認為作者是宋徽宗趙佶本人,也有人認為是由蔡京、米芾所編。就書中內容和文風考察,似在宋徽宗的授意和參與下,由官方組織人力,集體編寫而成。
《宣和畫譜》20卷,成書於1120年。書中共收魏晉至北宋畫家231人,作品總計6396 件。並按畫科分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
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10門。每門畫科前均有短文一篇,敘述該畫科的起源、發展、代表人物等,然後按時代先後排列畫家小傳及其作品。
《宣和畫譜》不僅是宋代宮廷繪畫品目的 記錄,而且還是一部傳記體的繪畫通史,主張繪畫的社會教育作用。雖然本書存在不少缺點,但仍是一部繪畫著錄方麵的重要典籍,對於研究北宋及以前的繪畫發展和作品流傳,仍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此外,宋代書畫理論專著還有劉道醇的《五代名畫補遺》和《宋代名畫評》、黃休複的《益州名畫錄》、郭若虛的《圖畫見聞誌》、郭熙的《林泉高致》、朱長文的《墨池編》等,反映了宋代書畫理論的顯著成果。
到了元代,有書家盛熙明編著的書法理論著作《法書考》,全書8卷:卷1《書譜》分兩部分,一為集評,二為辨古;卷2《字源》分兩部分,一為梵音,二為華文;卷3《筆法》分兩部分,一為操筆,二為揮運;卷4《圖訣》分兩部分,一為圖訣,二為偏旁;卷5《形勢》分兩部分,一為布置,二為肥脊;卷6《風神》分3部分,一為性情,二為遲速,三為方圓;卷7《工用》分3部分,一為宗學,二為臨摹,三為丹墨。卷4至卷7皆采錄成說。卷8《附錄》分兩部分,一為印章,二 為押署、跋尾。
《法書考》是盛熙明依個人學書經驗和摘錄前人書論著述編撰而成,並且保存了一部分書法史料,對研究書法史具有一定價值。此書前有元代虞集、歐陽玄、揭徯斯3人序言,後有清代朱彝尊跋。據元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揭徯斯序稱:書成於1331年,1333年由奎章閣承製學士沙剌班進呈,藏於禁中。
明清時期,是我國品評繪畫風格的時期,畫品著作在宋代以後逐漸減少,明代雖有複興,其體例卻有很大的不同,雖用傳統的品評術語,但是已經無意於品第高下優劣之分,而是傾向對筆法與風格的分析與品評,其代表是《中麓畫品》和《吳郡丹青誌》。
《中麓畫品》是以詩文、散曲聞名的李開先的品評繪畫的著作,全書1卷,成書於1541年。此書品評明人繪畫,與向來上、中、下3等或神、妙、能、逸四品不同,其獨創五品之分,每品中並陳優劣。
《吳郡丹青誌》時明代詩人王穉登所著的畫史傳、品評,全書1卷,成書時間約在1600年。品評記錄元至明中期蘇州地區的畫家,分神品、妙品、能品,又有遺耆、棲旅等分別評論,各為傳讚,共錄 畫家沈周、沈貞吉、恒吉、唐寅、文徵明、仇英、黃公望、張羽等20人。提出“韻致”說,強調繪畫要想“種種妙絕,出人意表”。作為當時的評語,是研究明代蘇州地區繪畫及畫家的參考。
清代出現了對風格學研究的突破,其代表就是清代大臣黃鉞的《二十四畫品》;另一方麵,“神逸能妙”從明代開始作為等級符號已處在非常次要的位置,特別是清末秦祖永的“神逸能妙”更是偏於藝術風格的論述。
黃鉞在繪畫藝術上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將自己積累的經驗進行理論概括,仿照唐司空圖撰寫的中國古代文集約名著《二十四詩品》的體例,撰成畫學專著《二十四畫品》一書。
《二十四畫品》運用四言韻語,把各種繪畫藝術風格概括為:一氣韻,二神妙,三高古,四蒼潤,五沉雄,六衝和,七淡遠,八樸拙,九超脫,十奇辟,十一縱橫,十二淋漓,十三荒寒,十四清曠, 十五性靈,十六圓渾,十七幽邃,十八明淨,十九健拔,二十簡潔,二十一精謹,二十二雋爽,二十三空靈,二十四韶秀。每品項下各有四言釋義一篇,每篇一韻,每韻十二句。整部著作文詞典雅,清麗可誦,表現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黃鉞深受司空圖的影響,雖也不排斥沉雄、縱橫、淋漓、健拔等風格,但更為推崇衝和、淡遠、荒寒、清曠、幽邃、空靈等境界,這與當時文人士大夫的審美趣尚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