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博雅 2.
高雅怡情的琴棋墨硯印專著
禮樂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西漢時期,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孫尼子就作有儒家音樂專著《樂記》,漢成帝時被收入戴聖所輯《禮記》第十九篇。
《樂記》約5000餘字,包括11子篇:《樂本篇》、《樂論篇》、《樂禮篇》、《樂施篇》、《樂言篇》、《樂象篇》、《樂情篇》、《魏文侯篇》、《賓牟賈篇》、《樂化篇》和《師乙篇》。
《樂記》體大精深,以儒家思想為主,包容其他各派思想,談到音樂的本源、音樂的特點、音樂與政治的關係、音樂與社會價值、音樂形式與內容的關係等問題,餘篇僅留篇目,由篇名看,涉及樂器演奏、音樂創造、音律理論等問題。作為先秦儒學的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豐富的美學思想,對兩多千年來古典音樂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並在世界音樂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時,有宰相段文昌之孫、太常少卿段成式之子段安節,山東鄒平人,自幼善音律,能自度曲,後為詩人溫庭筠之婿,任朝議大夫,官至吏部郎中、沂王傅。
段安節撰有《樂府雜錄》,又名《琵琶錄》、《琵琶故事》,共一卷。首列樂部9條,次列歌舞俳優3條、樂器14條、樂曲13條,最後是《別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此書兼及歌、舞與俳優,留下了唐代曆朝著名歌者和樂器演奏手的事跡,及舞蹈、技法、百戲的有關史料。
唐代教坊是古代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唐代開始設置,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唱、舞蹈、百戲的教習、排練、演出等事務。它是唐代宮廷樂伎聚居之地。教坊樂伎大多是女子,演出歌舞和樂曲,為皇 家宮廷服務。
唐玄宗開元年間,著作佐郎、左金吾衛倉曹參軍崔令欽撰《教坊記》1卷,是唐代記述唐代教坊製度和逸聞的筆記。
羯鼓是一種古代打擊樂器,南北朝時經西域傳入中原,盛行於唐開元、天寶年間。唐玄宗李隆基及宰相宋璟等,都善於擊羯鼓,以絕技著稱,鼓曲因此風靡一時。
唐宣宗大中年間,洛陽令
南卓經常與著名詩人白居易、劉禹錫宴會遊玩,談起當時傳入我國的西域民族樂器羯鼓,白居易、劉禹錫便勸他寫出來,於是南卓就撰寫了《羯鼓錄》。
《羯鼓錄》分前、後二錄。前錄成於848年,後錄成於850年。此書保存了關於唐代樂器羯鼓的珍貴資料,與《教坊記》一樣,是研究唐代音樂藝術、宮廷生活和社會風氣的重要典籍。
北宋時期,在文藝之風盛行的江蘇蘇州朱家誕生了一個男嬰,取名朱長文,希望他長大後能以文立世。其祖朱憶官至刑部尚書,家有藏書2萬卷。朱長文19歲中進士,因墜馬傷足,家居凡20年,飽覽群書,築藏書樓為“樂圃坊”,當時有名人士大夫以不到“樂圃坊”為恥,其藏書多有珍本秘籍,“樂圃坊”藏書聞名於京師。
有宋一代,文教大昌。文史政治的實施,使宋王朝文化自初始之時就彌漫著濃鬱的書卷氣息,呈現出一種博大精深的人文氣息,以致文教風流,浸潤兩宋。朱長文秉承著文人士大夫著書立說、彰顯雅趣的傳統,撰寫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琴史專著《琴史》。
《琴史》共6卷,前5卷為曆代琴家的述評,從先秦到北宋計156人,末卷為專題評論。作者將曆代散見的有關材料首次作出彙集 和整理,按一定體例編輯成書,並提出不少有價值的見解,是研究琴史的主要著作。
除《琴史》外,朱長文還有《樂圃文集》100卷,以及《琴台誌》、《墨池閱古》等音樂類專著。
到了明代,琴樂類專著主要有嚴澄1614年的虞山派傳譜《鬆弦館琴譜》,初版收22支曲,再版陸續增至29支曲。書中有編者所撰《琴川譜彙序》,批判了當時在琴曲中濫填文詞的風氣。本書為《四庫全書》所收的明代唯一琴譜,在琴界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