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博雅 3.
以古問證的鼎彝古幣類專著
我國曆史悠久,從石器時代以至夏商周開始製造生活、禮儀、戰爭等方麵的器物,其曆史時空在青銅白玉中凝固,文化古韻在紅牆黃瓦間婉轉,回首五千年文明,這些古代器物都凝結著令人蕩氣回腸的前塵故事。品賞這些古物,能夠知古鑒今,格物致知,由此產生了“考古”這門文化。
我國古代記錄介紹刀劍的專著,最著名的應首屬南朝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陶弘景所撰的《古今刀劍錄》。陶弘景字通明,曾參加過寶刀的冶煉,該書是作者研究刀劍冶煉的心得體會。
《古今刀劍錄》記錄了遠自夏禹、近到梁武帝各個朝代所製寶刀、寶劍的數目,並對每一把刀劍的名稱、尺寸、鑄造過程以及銘文等,都作了詳細的敘述。為研究我國古代刀劍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梁代西中郎行參軍、中書舍人虞荔也著有《鼎錄》一書,後被收入清代的《四庫全書》、《四明叢書》中。
“考古”這一名詞則出現於宋代,北宋時期的金石學者呂大臨,就曾在1092年著有《考古圖》一書,對一些傳世的青銅器和石刻等物進行搜集和整理。全書共10卷,比較係統地著錄了當時宮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銅器、玉器。
《考古圖》卷1至卷6為鼎、鬲、簋、爵等商周器,目列138器,實收143器。卷7為鍾、磬等樂器,目列10器,實收15器。卷8為玉器,目
列13器,實收9器。卷9、卷10為秦漢器,目列63器,實收67器。總共目列224器,實收234器。
《考古圖》對每件器都精細摹繪圖形、款識,記錄尺寸、重量等,並盡可能地注明出土地和收藏處。所錄器物的出土地可考者計90餘器,出自陝西各地的占半數以上。
《考古圖》在編排上注意到相互的共存關係。如卷3收“得之於河南河清”的 “單羿癸彝”,同時附錄出土的鼎、觚、簋、盉、甗5器。
編者又能根據器物的形製、文字和出土地推斷年代。卷1“乙鼎”,即根據其“形製文字及所從得”,推定為商器。盡管所定器名,不無可商之處,但它的正確之處及學術價值仍不容懷疑,不失為我國最早而有係統的古器物圖錄,在著錄古器物的體例上具有開創性的功績。
宋徽宗宣和年間,由宋徽宗敕撰,宰相王黼編纂有《宣和博古圖》30卷。1107年開始編纂,成於1123年之後。該書著錄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銅器839 件。
《宣和博古圖》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銅器的精華。分為鼎、尊、罍、彝、舟、卣、瓶、壺、爵、觶、敦、簋、簠、鬲、
及盤、匜、鍾磬
於、雜器、鏡鑒等,凡20類。各種器物均按時代編排,每類器物都有總說,每件器物都有摹繪圖、銘文拓本及釋文,並記有器物尺寸、重量與容量。有些還附記出土地點、顏色和收藏家的姓名,對器名、銘文也有詳盡的說明與精審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