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博雅 4.

寓情於生的茶酒文化專著

傳說神農在嚐百草的時候,有一天他發現了幾棵野生大樹,其葉子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後更覺氣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振奮,熬煮汁水黃綠,飲之更佳。

神農大喜,於是依照“人”在“草”“木”之間而為其定名為“茶”,並取其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茶被認為是一種養生之妙藥。

我國飲茶曆史非常悠久,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1116年,我國巴蜀地區就有以茶葉為“貢品”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所編著的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中,始有記載周公飲茶養顏保健的逸事。而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在我國茶文化中首先倡導了“茶禮”文化。

到了西漢時期,著名辭賦家王褒《僮約》“烹荼盡具”的約定,是關於飲茶最早的可信記載。《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一般都認為“烹荼”、“買荼”之“荼”為茶。

兩晉南北朝時期,茶量漸多,有關飲茶的記載也多見於史冊。茶葉逐漸商品化,茶葉的產量也增加,不再將茶視為珍貴的奢侈品了。

唐朝一統天下後,修文息武,重視農作,從而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由於國內太平,社會安定,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隨著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也迅速興盛起來,成為我國茶史上第一個高峰。

唐朝飲茶之風的興起,促使了“茶聖”陸羽的橫空出世。他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

《茶經》分3卷10節,約7000字。係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采製和 飲用經驗,全麵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麵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我國茶道的先河。

《茶經》是我國古代非常完備的一部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兩宋的茶葉生產,在唐代至五代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全國茶葉產區又有所擴大,各地精製的名茶繁多,茶葉產量也有了大量增加。

宋徽宗趙佶對茶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他還寫成了茶葉專著《大觀茶論》一書,全書共20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采製、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精辟,論述深刻。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北宋以來我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製茶技術的發展狀況,從而也推動了飲茶之風的盛行。

宋代著名書法家蔡襄有感於陸羽《茶經》,特地向皇帝推薦北苑 貢茶之作《茶錄》,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

《茶錄》以記述茶事為基礎,計上、下兩篇,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茶、熁盞、點茶10目,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9目。

繼蔡襄《茶錄》之後,論茶專著還有黃儒的《品茶要錄》、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陸廷燦的《續茶經》、張又新的《煎茶水記》等。

與茶一樣,我國製酒曆史源遠流長,在我國古書《世本》中,有“儀狄始作醪,變五味”的記載。

儀狄是夏禹時代司掌造酒的官員,相傳是我國最早的釀酒人,女性。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樣說法。更帶有神話色彩的說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與天地並矣”。這些傳說盡管各不相同,大致說明 釀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

我國酒類品種繁多,名酒薈萃,酒與中華文化、養生保健密切相關,因此曆代都有論酒專著出現。

周武王滅掉商紂後,建立了周王朝。武王死後,成王繼位,因其年少,由周公旦輔佐。為了汲取商因酒敗亡的曆史教訓,使周王朝政權更加穩固,周公曾作《酒誥》以警戒之。

隨著春秋至秦漢時期生產技術的進步,酒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發展。東漢末年的建安年間,大臣曹操將家鄉亳州的“九醞春酒”以及釀造方法獻給漢獻帝劉協,禦醫認為有健身功效,自此“九醞春酒”成為曆代貢品。

在魏晉時期,文人飲酒之風極盛,出現了有名的“竹林七賢”,他們是晉代的7位名士,即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和王戎。劉伶還寫了一篇著名的《酒德頌》。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曲水 流觴”的習俗,把酒文化更向前推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