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生物學 3.
早期的食物鏈記載
我國幾千年的農業曆史中,包含有農業生產與生態協調的合理因素,食物鏈的應用即是其中一例。食物鏈的形成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它不依賴生態圈以外的條件,且維持著整個生態圈內部生命生存的動態平衡。
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關係彼此聯係起來的序列,就像一條鏈子一樣,一環扣一環,在生態學上被稱為“食物鏈”。在農業社會條件
下,我國古人對動物結構中的生存規律尤為重視,已經注意到了動物之間存在著的食物鏈的關係,並被記錄在《莊子》等古籍中。
相傳很久以前,因為老百姓用糧浪費,玉皇大帝一怒把五穀雜糧的穗子都給捋走了。於是人們的生活就成了問題,隻有想法尋找別的食物替代。
有一天,舜帝帶著他的部族到了不遠的雷澤湖捕魚。一條老魚精遊到湖麵上問舜帝:“大慈大悲的舜帝爺,你們浪費糧食,被上天懲罰,於是,我們水族也跟著遭殃,以前你們的剩飯剩湯,我們能吃點,現在我們吃什麼呀?”
舜帝爺一聽,隨口說:“你們吃什麼?大魚吃小魚!”大魚隻好遊走了。一會兒,又有一群小魚遊出了水麵問:“舜帝爺你說大魚吃小
魚,那我們小魚也不能餓死呀!”舜帝想了想說:“小魚吃蝦米。”小魚剛遊走,就有一群蝦米跳出水麵問:“舜帝爺,我們蝦米吃
誰去呀?”舜想來想去蝦米是真沒吃的了,忽然看見蝦米的腿上都沾有汙
泥,隨口說了一句:“你們蝦米就吃汙泥吧!”從此,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汙泥、吃浮遊生物,形
成了一種食物鏈。
食物鏈是大自然的生態鏈,更是地球人生存的真理。在同生物界廣泛接觸的過程中,我國古代學者在著作中記載了所得所悟,表明已經進一步加深了對各種動植物與周圍環境關係的認識。
先秦時期就有對食物鏈的記載和認識。不同種類的動物之間,為了生存,還存在著複雜的鬥爭關係。比如早在2000多年前,《莊子》就記載了許多與食物鏈有關的故事。
《莊子》的作者莊周是戰國時期的宋國人。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觀點,否定鬼神主宰世界,認為道是萬物的創造者。莊周認為不同種類生物之間,由於食物的關係,而存在一係列相互利害的複雜關係。
《莊子·山木篇》記載了“螳螂捕蟬,黃鵲在後”的著名故事。
有一天,莊周來到雕陵栗園,看見一隻翅膀寬闊、眼睛圓大的異
鵲,從南方飛來,停於栗林之中。莊周手執彈弓疾速趕上去,準備射彈。
這時,莊周忽見一隻蟬兒,正得著樹葉蔭蔽,而忘了自身。
就在這刹那,有隻螳螂借著樹葉的隱蔽,伸出臂來一舉而搏住蟬兒,螳螂意在捕蟬,見有所得而顯露自己的形跡。而此時的異鵲乘螳螂捕蟬的時候,攫食螳螂。隻是異鵲還不知道,它自己的性命也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