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

文|張荷蕾

花絲鑲嵌在古代是一種象征尊貴身份的裝飾品,不僅雍容華貴、典雅大方,而且做工精細、造型新穎。古時候,從皇帝頭上“九五至尊”的冠冕,到後妃公主發間雅致的鳳釵步搖,再到王侯將相腰上的金絲軟帶,我們都能見到花絲鑲嵌的身影。

隨著時間的流逝,皇權體製解體後,這門皇家珠寶奇技便散佚民間,又因上個世紀80年代西方珠寶工藝廣泛傳播而日漸衰微,以至於到了今天,這項技藝超群的中國工藝已瀕臨失傳。

這次我們的采訪對象——白靜宜大師,就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的傳承人。為了把這項古老而精湛的技藝傳承下去,她已經奉獻了50餘年的光陰。

自商代萌芽的工藝

材料與手藝的高度結合

驅車數小時後,我們終於見到了這位年逾古稀的和藹老人。在帶領我們前往工作室的路上,老人興致勃勃地跟我們說起花絲鑲嵌的曆史。

花絲鑲嵌,分為兩大工藝:花絲和鑲嵌,花絲為主,鑲嵌為飾,相輔相成。這門手藝最早萌芽於商代,但那時隻有花絲工藝,被稱為“金銀錯”——把金銀製成如發絲一般細的絲,再將細絲嵌入青銅器。到了漢代,花絲工藝變得更精細,宮廷匠人將細小的金粒和金絲焊在器物上做成紋飾。隋唐時期,社會的安定繁榮讓花絲工藝由簡單走向繁雜,慢慢達到較高的製作水平。到了宋代,花絲工藝一反唐代的雍容華貴,變得素淨、優雅起來。至明朝時,技法逐漸成熟,花絲鑲嵌的發展達到巔峰期。進入清代,宮廷裏的金銀工藝又走上了奢華豔麗的路線,風格與以往截然不同。

這門手藝,隨著朝代的更迭,流傳了幾千年而不衰。新中國建立後,花絲鑲嵌被作為重要國禮,贈送給美國前總統尼克鬆與法國前總統密特朗。那麼,這一千年技藝,為何受到如此推崇?

白靜宜老人向我們介紹:花絲鑲嵌之所以如此華麗尊貴、受人追捧,與它的取材和製作過程息息相關,其工藝難度超乎常人想象,一件工藝品的製成往往需要二、三十道工序。為了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製作流程,老藝人在工作室裏演示了大致過程,雖然隻是驚鴻一瞥,但其工藝的複雜程度讓我們眼花繚亂。

花絲鑲嵌的選材得用貴重的金銀做花絲。要做成花絲,過程異常繁瑣。為了保證飾物的精美輕盈,花絲必須極度纖細,每一根都得保持粗細一致,藝人要把金銀放在軋條機上反複壓製,直到製成粗細合適的方條狀後,再借助專用工具進行手工拉絲。

拉絲板上,排列著四、五十個大小不一的眼孔,最小的細過發絲。在將粗絲拉細的過程中,所拉之絲必須由大到小依次通過每個眼孔,如此拉製十幾次才能得到合格的細絲。明代藝人就是用這樣的細絲,編成了流芳百世的工藝傑作——萬曆皇帝的金絲翼善冠,冠身薄如蟬翼,空隙勻稱規整,隻需輕掃一眼,就能感受到它那登峰造極的精湛工藝。

細絲備好後,便開始搓絲、掐絲,用鑷子把細絲掐折、卷曲成各種圖案,這好比蓋房子時搭建房梁,對整個工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掐絲對藝人的水平要求特別嚴苛,因為細絲易斷,且材料會變硬,所以還需要用火燒、填絲、撒金粉、焊接,再進行攢絲、組裝、酸洗、燒藍、鍍金和提亮等工序,最後才製成這種帶有精致紋樣的半成品“花絲”。而要掌握這些技藝,需要藝人長期悉心磨練,隻要一道工序稍有瑕疵,都會影響到整個工藝品的美觀度。清朝時,專門為皇族服務的造辦處培養出了全國最優秀的工藝師,但即便是這些堪稱一流的大師,也需要集百人之力,每日工作十幾個小時,才能在半月內製出一件像樣的作品。

有畫龍點睛之妙的最後一道工序,就是鑲嵌。鑲嵌時,需把珠寶、美玉、琉璃等組合在一起,鑲到壺、樽、燈、車軸、帶鉤等器物上。鑲嵌要求是“好、平、俏”。同樣一塊寶石或翡翠,如果安放的角度不同,就會直接影響外觀。古時候,鑲嵌的裝飾物多半采用翠鳥羽毛,一件工藝品往往需要犧牲一隻翠鳥,由於太過殘忍,唐代大詩人陳子昂曾寫詩感慨:“多材信為累,歎息此珍禽。”因此,現今的花絲鑲嵌不再用翠羽作為飾品,點翠工藝也漸漸不再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