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

文|張荷蕾

結緣花絲鑲嵌

半個世紀一往情深

參觀完花絲工作室的整個流程之後,我們驚歎於這門工藝的精巧與繁瑣。當我們問她當年如何想到要從事花絲鑲嵌時,白靜宜難得地沉默了一下,說帶我們去另外一個地方看看。

走進房間,我們才發現這是一間藝術展覽館,白靜宜告訴我們,展覽館裏陳列的全是她仿製的曆代花絲鑲嵌的珍品。白靜宜一邊走,一邊回答了剛剛我們提出的詢問。“年輕的時候,其實我更喜歡繪畫,想要成為畫家……”原來白靜宜出生在一個藝術氛圍濃鬱的滿族大家族裏,她的父輩琴棋書畫樣樣在行,正是這樣的家庭背景,賦予了白靜宜活躍的藝術細胞,她自幼鍾情於繪畫,上小學時,她的水彩畫就已經出類拔萃了。

那時候的白靜宜夢想考上美院,成為一名出色的油畫家。但後來因為文化課失誤而與美院失之交臂,她隻好進入北京工藝美術學校學習金屬工藝美術專業,後來又作為優秀畢業生被挑選到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跟一些技藝精湛的老藝人學習。

後來,在機緣巧合下,她被分配到了北京花絲鑲嵌廠,從師於翟德壽、吳可男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學習設計花絲鑲嵌。她說:“第一次接觸它的時候沒什麼感覺,因為那時候藝術院校畢業的學生,都喜歡簡練大氣、比較活潑的東西,而花絲鑲嵌很繁複。況且那時候我還年輕,所以對這門技藝不是很理解。”後來通過實踐,她才逐漸理解了這些老藝人的良苦用心,同時在技藝上也逐漸入了門。

上世紀1983年,意大利維琴察珠寶鍾表展開展,這是國際珠寶界的頂尖展覽。這次,北京市工美總公司特意將唯一的邀請名額給了“做花絲鑲嵌的小白”——白靜宜,於是她帶著國家領導和行業領導的期望與重托,隻身前往意大利。在那裏,西方珠寶五彩斑斕的色澤、時尚潮流的設計思路以及創新性的加工工藝,讓白靜宜萌生了要與國際一流設計師比肩的念頭。她就如同一塊海綿,充分吸取世界各國最優秀的設計理念,充實自己的設計思路,同時開始反思中國設計的現狀與未來。

很快,白靜宜在設計方麵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創新。回國後,她采用中國傳統題材中的鳳凰造型,根據在維琴察珠寶鍾表展上珠寶與鍾表相結合的設計理念,設計出作品《鳳鳴鍾》,巧妙地融中西文化於一體,一舉榮獲1983年東南亞地區鑽石首飾設計比賽最佳設計獎,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花絲鑲嵌作品在國際上榮獲的最高權威獎項。

白靜宜結緣花絲鑲嵌以來,在半個世紀的從業生涯中,她的藝術作品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的同時,也展現出新穎、生動的創造力,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50年來,即便是在麵臨困窘的時候,她也從未放棄過對這項工藝的深情,正是這份執著,才讓她在國內外設計大賽和博覽會屢屢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