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墓塚——曲阜孔林
孔林又名至聖林,位於曲阜城北1.5千米處,是孔子及其後裔墓地。最初不過一公頃,後經曆代,特別是明清兩次增廣,麵積達2000平方米。
公元前479年孔子葬於此地後,2400多年來其後裔接塚而葬,林內墳塚已約10萬餘座。不少墓前建墓碑、墓表,有些建享殿、立石坊、置石儀。是我國現有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長、保護最完整的一處宗族墓葬地。
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我國曆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曆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
規模宏大的孔氏家族墓地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他的弟子們把他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墳墓並沒有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然後世將孔子的墳築高,但仍隻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罷了。
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157年,東漢桓帝劉誌勅令魯相修建孔子墓,把墓前磚祠壇換成了石頭。石方3尺,縱橫各7塊,又在墓前造神門一間,之後又在東南建造了一間齋宿,整體麵積也隻不過一公頃而已。
孔子墓整體看起來恰似一隆起的馬背,所以又稱馬鬣封。孔子墓的封土東西長30米,南北寬28米,高5米。
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在墓前立石碑2通,前碑篆書刻有“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字樣,後碑篆書鐫刻“宣聖墓”3個字,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磚砌花欞圍牆等。
從正麵看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幾個字並不能看全。相傳,朱元璋得天下之後,為了鞏固統治,就采取了尊孔貶孟得政策,將孔子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可太師劉伯溫卻對他說:“您是王,孔子也是王,天下怎麼能有兩個王呢?”
朱元璋想了想,問道:“封都封了,現在還能怎麼辦呢?”
於是,劉伯溫出了個主意,就在墓前砌了一道欄杆,將墓上的王字擋住了一橫。
墓前的石台始建於漢代,唐時改為泰山運來的封禪石築砌,後來曆代都有所擴建。
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孔鯉是孔子的兒子,先孔子而死,並無特殊建樹,但因其係孔子之子、孔伋之父,故被宋徽宗封為泗水侯,也被孔氏子孫尊為二世祖。
神道是連接孔林和曲阜縣城城門的通道,神道的前段比較疏朗,建築僅置有文津橋、碑亭和石坊,神道平直,兩側檜柏龍幹虯枝,夾道侍立,營造出一種古老而又莊嚴的氛圍。
神道中巍然屹立著一座萬古長春坊,這是一座6楹精雕的石坊,支撐石坊的6根石柱上,兩麵蹲踞著12個神態不同的石獅子。
坊中的“萬古長春”4字,是後來的明朝在修葺時增刻的,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又在坊上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樣。
石坊上雕有盤龍、舞鳳、麒麟、駿馬、斑鹿、團花、祥雲等,中雕二龍戲珠,旁陪丹鳳朝陽紋飾,使整個石坊顯得氣勢宏偉,造型優美。
坊東西兩側各有綠瓦方亭一座,亭內各立一大石碑,都是明朝的官僚鄭汝璧及連標等人所立的。東麵的石碑上麵刻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道”10個大字,西麵為“闕裏重修林廟碑”。兩碑都十分高大,碑頭有精雕的花紋,碑下有形態生動的龜趺。
穿過厚實的神道,放眼望去,碑碣、墓塚林立,古木森森,芳草吐碧。折而向西,便是洙水橋坊與洙水橋,位於孔子墓軸線南端,是孔子墓甬道的第一道大門。
洙水橋坊的兩麵各刻“洙水橋”3字,後來在修葺的過程中,在北麵署刻了明嘉靖二年衍聖公孔聞韶立字樣,南麵刻寫了雍正十年年號,坊北有一券隆起頗高的拱橋架於泮水之上。
泮水本是古代的一條河流,與泗水合流,到曲阜北又分為兩條河道。春秋時孔子在泮泗之間講學,後人就以泮泗作為儒家代稱。但泮水河道久湮,為了紀念孔子,後人就將魯國的護城河指為泮水,並修了精致的坊和橋。
洙水橋的南北各有曆代浚修洙水橋的碑記,橋上有青石雕欄,橋北東側有一方正的四合院,稱作思堂,堂廣三間,東西三間廂房,是為當年祭孔時祭者的更衣之所。
室內的牆上鑲嵌著大量後世文人讚頌孔林的石碑,如“鳳凰有時集嘉樹,凡鳥不敢巢深林”、“荊棘不生塋域地,鳥巢長避楷林風”等。
在院的東鄰還有一座小院,門額上刻有“神庖”兩字,是當年祭孔時宰殺牲畜之處。
此後一段時間內,中原連年戰亂,孔林也遭破壞,林內樹木所剩無幾,僅有50多座墓葬。
到南北朝時期,以孔子墓為中心植樹600株,蔚然成林。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駕臨魯地,親自祭祀孔子,下詔栽種柏樹,並為孔子修飾墳塋,逐漸恢複了孔林的規模。
之後,又修建了林牆。林牆全部用灰磚砌成,高4米,長7.3千米,占地3000畝,牆中古木參天,茂林幽深,相傳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鄉的樹木種植於孔林之內,因而樹種極多。
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此時,孔林的墓道軸線也就正式形成。
到了元朝,孔子的孫子被封為沂國述聖公,孔氏子孫將其尊為三世祖。孔伋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死後被葬在孔子墓的南麵。
這樣一來,孔子墓東為子孔鯉墓,南為孫孔伋墓,這種墓葬布局被命名為“攜子抱孫”。在當時的民間一直都有“懷子抱孫,世代出功勳”、“父在子懷,富貴永遠來”的說法。因此,人們認為孔子墓的這種攜子抱孫布局構成的風水,對聖脈興旺是有作用的。
在孔鯉和孔伋的墓前立有兩通石碑,孔伋墓前的一雙石翁仲與享殿前相似,是北宋宣和年間遺物,原在享殿前,後來清雍正年間新刻的一對大翁仲占據了它們的位置,因而被移到了孔伋的墓前。
緊接著,又在孔林神道的盡頭建造了一個木構牌坊大門,名為“至聖林”。大門是一座三間五檀懸山的門屋,築於高台上,台高110米。大門正北處是二林門,是孔林的第二道大門。
二林門為一座城堡式的建築,亦稱“觀樓”,四周築有高牆,有4米左右,周長達達7000米。孔林高大的牆垣將大門、二林門圍連成一個封閉內向的縱深空間,其間檜柏挺拔,紅牆夾峙中為狹長甬道,順著古柏、紅牆為高聳的城樓,不由得肅然起敬。
到了明嘉靖年間,人們為了紀念子貢守墓6年,以及對孔子的敬意,就在孔子墓的西麵修建了三間房屋。房子麵東,朝向孔子墓。並在房前立碑一通,在碑上題有“子貢廬墓處”字樣。
子貢原名端木賜,是江南衛國人,原為財富滿門的一方巨商,因敬仰孔子的學問,就棄商從學,虛心求教,很快就成為孔子的十大高徒之一。
後來,子貢從政,成為一代風雲人物,但他始終極其崇拜孔子,並經常說:“學不厭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即聖矣”。
孔子死後,聞訊的子貢特地從江南千裏奔喪,喪事完後,和眾弟子一起守墓3年。3年期滿之後,子貢又獨自守墓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