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聖府廟——孟廟孟府1
孟府及孟廟位於山東省鄒城南門外,廟、府毗鄰。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曆代祭祀戰國時思想家孟子之所。
在1121年的宋宣和時期創建,金、元、明、清重修達38次。孟廟為五進院落,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一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排列,有些地方又因地製宜地進行了適當安置。
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和古建築的特點,是國內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代表作品。
孟府也稱“亞聖府”,重要的儒家府第之一,坐落於鄒城市,是一座典型的貴族府第,平麵成長方形,占地麵積約2.24平方米。前後有七進院落,樓、堂、閣、室148間,以主體建築大堂為界,前為官衙,後為內宅,整體布局大方氣派,典雅中透著幾分威嚴。
儒家亞聖的祭祀朝拜聖地
孟子,名軻,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廟又稱亞聖廟,位於山東省鄒城市城南,是曆代祭祀孟子的場所。
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我國文化的影響全麵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早在東漢時,京兆長陵人趙岐在《孟子題詞》中,稱孟子為“命世亞聖之大才”,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中,亦稱頌孟子為“亞聖之才”。
“亞聖”作為官方稱謂,起源於元代。元文宗孛兒隻斤·圖帖睦爾加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孟子開始被尊封為“亞聖”。
孟廟呈長方形,院落五進,殿宇64間,占地60餘畝,廟內古樹蒼鬱,蔥籠茂密,堪稱奇觀。
孟廟正南門為“欞星門”,是孟廟內的第一座木架結構門坊,坊額上楷書“欞星門”3個光彩奪目的貼金大字,是後來清朝同治年間的山東巡撫丁寶楨的手書。
據《後漢書》記載:
欞星,天田星也。欲祭天先祭欞星。
古人認為“欞星”是天上的文星,“主得士之慶”,天子祭天必先祭欞星。孟廟第一道大門以“欞星”命名,即意味著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也含有尊聖如天的意思。
欞星門四柱三洞,雕梁畫棟,色彩絢麗,重簷鬥拱,淩空欲飛,高大威嚴。在封建社會,欞星門隻有每年農曆二月和八月舉行祭祀孟子大典之日,或者皇帝和欽差大臣前來拜謁孟廟之時才打開,平時閉門不啟,以示嚴肅莊重。
門內東西兩邊各建有一座互相對稱的歇山轉角、鬥拱承托的木坊,東名“繼往聖”,西名“開來學”,以此來表彰孟子對儒家學說起到的“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功績。
進欞星門為孟廟的第一進院落,北牆正中是座精雕細刻的石坊,名為“亞聖坊”,也是孟廟第二道門坊。這座石門坊為四柱三門,柱為八棱,頂端裝飾古瓶、朵雲,類似華表。
坊額正中刻楷書“亞聖廟”3字,東側門楣坊心線刻雲龍,西側門楣坊心線刻長有雙翼展翅飛翔於流雲之中的翼龍。石坊東側豎有1581年明朝時期的《鄒國亞聖公廟》石碑一通。據碑文可知,這座門坊原為明代的孟廟大門。
穿過亞聖廟石坊,便進入孟廟第二進院落。院內古柏蒼蒼,翳天蔽日,雖曆經滄桑,依然枝幹挺拔。院中有一條磚鋪甬道,直通“儀門”。這是一座歇山式鬥拱承托三啟門洞的高大門樓。門額上懸一豎匾,上書“泰山氣象門”5個大字,所以儀門也稱泰山氣象門。
“泰山氣象”4字取義於程子之說:
曰仲尼元氣,顏子春生,孟子並秋殺盡蓋亦時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顏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 之氣象也。
過儀門便是孟廟的第三進院落,院內的東西兩側各建有一門,是平常出入孟廟的通道。東門原名為“鍾靈門”,西門原名為“毓秀門”,後來清乾隆年間進行修葺時,將門名分別改為“知言門”和“養氣門”,二者取義於《孟子》七篇中的“淫辭知其辟”和“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知言門和養氣門的南側,分別建有“祭器庫”和“省牲所”是專門存放祭祀孟子所用祭器和祭品的地方。
在知言門外,植有45棵檜柏,沿廟牆一字排列,檜柏拔地參天,姿態萬千,頗為壯觀。最南端的一株是世所罕見的“柏抱槐”。
柏抱槐在3人才能摟抱過來的古老的側柏樹幹之中,從根部起在樹幹中心突生出一株巨槐,兩樹身幹合為一體,上麵雖枝葉交錯,但柏槐叛然,青蔥茂密,是我國罕有的雙樹寄生,有人把“柏抱槐”形容為“夫妻樹”,觀其連理纏綿,相依為命,相互擁抱,永不分離的形態,的確有深情厚愛的象征意義。
院內的北壁有並列著的三門,中為“承聖門”,東為“啟賢門”,西為“致敬門”。“承聖”兩字,取孟子上繼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統緒之含義。而“啟賢”則含有讚頌孟子父母有“啟毓聖賢”之貢獻的意思。
在養氣門外,建有一座橫跨大街的木坊,為四柱三洞,丹薨碧瓦,飛簷翹角,彩畫鮮明。簷下半拱11踩5翹,正中一間懸山式坊頂高出兩側歇山式坊頂,主次分明。4個歇山式坊角向外伸出,高高翹起。木坊正中門楣橫書“亞聖”兩字,故名“亞聖木坊”。
承至門左側,建有一座高大的碑亭,重簷翹角,鬥拱承托,綠色琉璃瓦覆頂,貼金彩繪,富麗堂皇。亭內放置清康熙的《禦製孟子廟碑》一幢,故稱此亭為康熙禦碑亭。碑額浮雕泰山祥雲、二龍戲珠等圖案,雕刻技藝精湛,形象逼真。
碑座為一巨大石雕,獅頭、龜背、鷹爪、蛇尾的似龜非龜怪獸。據徐應秋《玉芝堂·龍生九子》中說,此獸叫“霸下”,又叫“贔屭”,傳說是龍的第六個兒子,喜文好負重,力大無窮。這塊石碑是孟廟中最大的一塊石碑,碑文字體工整秀麗,是後來的清聖祖玄燁所禦筆親書的。
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是孟廟一年一度的廟會,這天,當地群眾絡繹不絕來孟廟趕會,百姓稱之為“走百病”。人們不僅爭相往碑座下的縫隙裏投擲硬幣,而且都要用手摸摸這座石雕怪獸的腦袋和屁股,說是:
十六摸摸烏龜頭,全年高興不發愁;
十六摸摸烏龜腚,全年消災不生病。
以至於這碑座贔屭的頭和屁股被人們摸得越來越光滑了。碑亭的東側豎有《孟母斷機處》、《子思子作中庸處》、《孟母三遷祠》和乾隆皇帝的《述聖子思子讚》、《述聖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數幢。
這些石碑原來立在古城南門外左側的“孟母斷機堂”和“子思書院”處,因這兩處古建築毀於戰火,遂移至孟廟內保存。
進入承聖門便是孟廟的第四進院落,即中心院落,孟廟的主體建築“亞聖殿”就坐落在院中高台之上。亞聖殿前建有“東廡”和“西廡”各七楹。
院內甬道東邊建有“乾隆禦碑亭”一座,為單簷鬥拱、黃色琉璃瓦覆頂的方形建築,亭內立有乾隆皇帝手書的《亞聖孟子讚碑》。
在亞聖殿前的露台之下有一口古井,井畔圍有石欄,井名為天震井。據井旁的碑刻記載:
1672年的清康熙年間,廟前演戲,忽日中聲震如雷,聞者環顧失色,見階前陷有甓甃圓痕,熟視乃井也。十二年為修廟之用,額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環之以石,並書其跡從誌異雲。六十四代孫孟尚錦識。
亞聖殿是孟廟的主體建築,殿為七楹,高17米,進深20米,橫寬28米,是一座綠色琉璃瓦覆頂、重簷歇山式宮殿型建築。大殿四周,列有擎簷的巨型石柱26根,每柱都呈八角形。柱下以石鼓為礎,彭下又以石刻覆蓮作承托。
據考證,石刻覆蓮是宋代建造此殿時所刻製,而巨型石柱則為明代維修此殿時所製。殿前廊簷下的8根石柱,都飾以淺浮雕,殿門兩側4柱正南麵鐫刻翼龍在雲中翱翔,栩栩如生,世所罕見。其餘各麵刻有寶相牡丹或纏枝西番蓮花。
殿簷下的梁坊鬥拱皆飾以雲龍和彩繪貼金工藝,可謂精美絕倫。大殿正麵重簷之間,高懸一匾,上書“亞聖殿”楷書貼金大字,四周環繞以精雕的5條金龍。
殿之正麵朱槅並列,正中門額上懸掛“道闡尼山”橫匾一塊。殿內承以8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門兩柱正麵凸鐫一副巨型抱柱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