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樓千仞——山西晉祠1(1 / 3)

玉樓千仞——山西晉祠1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西南懸甕山麓的晉水之濱。背山靠水,古木參天,殿宇宏大。

晉祠始建於北魏以前,為紀念周代分封的晉國開國國君唐叔虞而建。1500多年以來,我國古代的許多王朝都曾對晉祠進行維修或擴建。晉祠是我國著名的古典祠廟園林建築,影響深遠。

晉祠中的周柏、唐槐和聖母殿的宋代彩塑以及難老泉被譽為“晉祠三絕”,具有濃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北魏前為奉祀叔虞而建祠

相傳,在西周時期,周武王姬發之妃邑薑懷孕的時候,夢見天帝說:“我給你的兒子命名為虞,將來在唐地興國立業,那裏是參宿的分野,叫他在那裏養育自己的子孫”。

說來也巧,在當時的山西南部的翼城、曲沃和絳縣之間,確實有一個殷商曾封的小國“唐”,依山枕水,美麗富饒。

胎兒出生後,手上果然有個“虞”字,於是邑薑給他起名“虞”,他就是周朝晉國的始祖唐叔虞,其母邑薑因之被後世尊為“天聖”。

唐叔虞,姓姬,名虞,是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姬誦的同母弟弟,他也是韓姓血緣的祖先。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姬誦年幼,便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掉殷商封國唐後,就遵照邑薑的意願把唐封給了叔虞。

公元前1054年,周都鎬京舉行了盛大的冊封儀式。在典禮上,周成王封贈叔虞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之甲、沽洗之鍾等名貴的器物,並賜叔虞懷姓九宗、職官五正等異姓貴族人口幫助他去組織新政權。

同時,周成王“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啟以夏正,疆以戎索”。所謂“啟以夏正,疆以戎索”就是周成王和周公給叔虞所規定的施政綱領,準許叔虞因地製宜,從唐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以戎法去治理戎人。

叔虞先被封到山西境內的唐國,所以他就以唐為氏,被稱為唐叔虞,這塊古老的土地也因而成為了後來晉國的發祥之地。

唐國當時地處夏人的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一場叛亂剛剛平定,局勢動蕩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

叔虞來到唐都山西翼城後,按照“啟以夏正、疆以戎索”的既定國策,勵精圖治,鼓勵民眾發展農牧業生產,興修水利,使唐國民眾逐步過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唐國附近原有的許多戎狄部落也先後歸附了他。唐國的疆土日漸擴大,這為後來晉國的國泰民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叔虞之子燮父繼位後,遷都於晉水之旁,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國號為晉,這就是晉國曆史的開始,也是後來山西簡稱“晉”的由來,因山西太原在晉水之北,而水之北謂陽,因此當時的太原被改稱為“晉陽”。

“啟以夏正,疆以戎索”的方針成為晉國後世治國的傳統政策,對後來的晉國乃至韓、趙、魏三國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從而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三晉文化體係。

在三晉政治思想中,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正統宗法觀念比較淡薄,使晉國政治具有尚賢、尚法、尚公的特色,使韓、趙、魏成為三晉早期法家的策源地;三晉文化具有求同存異,兼收並蓄和寬容博大的特色,能夠不斷融合周邊文化以發展壯大自己等,都同“啟以夏正,疆以戎索”的方針有著密切的曆史淵源關係。

公元前842年,周都“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奔於彘,即山西霍州市,於公元前841年開始了“共和行政”,稱共和元年,這是我國有明確紀年的開始,也是晉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作為晉國立國創業的始祖和三晉文化的開創者,唐叔虞的曆史功績不可磨滅,因此他得到了後人的傳頌。人們為了奉祀他,就在他曾經的封地上建了一座“唐叔虞祠”,也就是後來的“晉祠”。

晉祠所處的懸甕山麓,背負懸山,麵臨汾水,依山就勢,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層設置,在山間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依地勢的顯露,山勢的起伏,構成了晉祠周圍壯麗巍峨的景觀。

晉祠的始建年代沒有明確記載,因此無法確定晉祠到底建於何時。但在祠區內有20餘棵上千年的古樹,尤其是齊年柏和長齡柏兩棵周柏,樹齡都有2000多年,植於西周時期,它們見證了晉祠古老悠久的曆史。

長齡柏位於晉祠內後來的東嶽祠西南隅,樹高17米,樹圍5.1米,主幹直徑1.6米,蒼古突兀,節骨嶙峋,喬枝聳幹,根如銅鑄,森梢若矛,虯枝盤鐵,其形各異,多類禽獸,半枯半榮,宛若團鵬。人們多稱該樹枝幹形態具“十二生肖”像。

齊年柏在晉祠內後來的苗裔堂前,樹身向南傾斜,與地麵成45度角,頭枕撐天柏,形若臥龍,所以俗稱“臥龍柏”,或“古柏齊年”,為“晉祠八景”之一。

齊年柏與難老泉、宋塑侍女像合稱“晉祠三絕”。齊年柏樹高17.4米,樹圍5.5米,主幹直徑1.8米,蒼勁挺拔,龍蟠虯屈,翠影婆娑。

齊年柏偃臥的主幹下方,有一個巴掌大的橢圓形樹洞,裏麵有一個樹節,很像一隻眼睛,俗稱“龍眼”,一向被世人認為是晉祠內的神聖之物。

因此曆代文人墨客題詠不絕,尤以後來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鬱古柏含蒼煙”詩句和清代書法家傅山的“晉源之柏第一章”題詞,流傳最廣,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