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樓千仞——山西晉祠1(2 / 3)

總之,“唐叔虞祠”始建於北魏以前,因為最早關於晉祠的記載,就始見於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所著的水文地理專著《水經注》,酈道元曾在書中寫道:

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昔智伯之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溯,後人踵其遺跡,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於晉川之中最為勝處。

《魏書·地形誌》記載:

晉陽西南有懸甕山,一名龍山,晉水所出,東入汾,有晉王祠。

由此可見,北魏時期的晉祠已經祠、堂、飛梁都具備了,也就是說早在1500年前,晉祠在晉陽就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了。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麵貌不斷改觀。

北齊天保年間,文宣皇帝高洋將晉陽定為陪都,又在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進行了一次大的擴建。晉祠的難老泉亭、善利泉亭、八角蓮池、雨花寺、上生寺、等,都是這個時期的建築。

晉祠坐北朝南,山門三楹,門外台階高聳。院中設享堂,將祠宇隔為前後兩進。大殿的神龕內,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執玉圭,神采奕奕,相貌堂堂。神龕內左右各有一侍童待召,神台下文臣武將對峙而立。

難老泉俗稱南海眼,位居水母樓前,是晉水的主要源頭,因其水溫恒定而清澈如碧玉,常年不息,所以有人便摘取《魯頌》中“永錫難老”的錦句命名其為“難老泉”。相傳,從難老泉分流出來的四股水,曾在晉祠一帶形成水磨碾108盤。

難老泉有“晉陽第一泉”之稱,泉水自懸甕山底岩層湧出,潛流10多米,從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龍口注入溏中.看似白練飛舞,聽如鳴琴合奏,構成晉祠八景之一的“難老泉聲”,此景為晉祠勝景的精華所在,也是晉祠八景”之最。

難老泉上建有“難老亭”,高9米,為八角攢尖頂,形圓頂銳,宛如甕蓋,周空而中虛,共六楹,淳樸瀟灑。泉口設木檻,護人隕落。泉亭下端清潭西壁半腰間,有漢白玉雕成的龍頭,泉水由此向東噴水,瀉入下方清潭。

清潭又名金沙灘,也叫“石塘”,在晉祠中的聖母殿南麵,麵積約100平方米。於後來宋嘉年間築塘,中橫石堰,開鑿有10孔,北七南三,東連人字堰,西豎分水石塔。潭水清澈見底,遊魚曆曆可數,水中草藻,四季常青。

後來唐代詩人李白遊曆晉祠時,曾浮舟於晉水源頭,欣然作詩,謳歌晉水“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

北宋的著名文學家範仲淹也讚美此泉“千家灌禾稻,滿目江南田。”“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

難老泉亭雖然不大,但薈萃了眾多名聯匾額,其中以後來明末清初的著名書法家傅山所書、懸於亭內最高處的“難老”豎匾最負盛名,用筆蒼勁洗練,頗具神韻,被譽為“神奇之筆”,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

此外,亭內還有劉彙的“晉陽第一泉”、楊一陽的“奕世長清”等三塊匾。

善利泉又名北海眼,也是晉水的源泉之一,但水流微小,不及難老泉的1/10。善利泉位於唐叔虞祠西南隅,朝陽洞東麵,靜怡園南麵。泉水從山底斷層岩中淌出,一年四季,水溫如常,泉流如玉,晶瑩剔透,遊魚細石,清洌可視。

善利泉水分流暗溪與八角蓮池兩個方向。善利泉的上邊建有“善利泉亭”,為八角攢尖式,麵積72平方米。善利泉亭內“善利”一匾,典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八角蓮池又名放生池,位於唐叔虞祠前。其形八角,約半畝大,周繞矮磚欄。善利泉水自西北入,魚沼水自西南入,東有淺水口通北河。

八角池中植蓮,一向被人們所讚賞,有“蓮池映月”之稱,為晉祠內八景之一。池中所植睡蓮,花分紅、白兩色,花期很長,每當日暮便將開放的花瓣合攏如蓓蕾狀;日出便又漸次開放,且朵朵均挺出於碧綠的翠葉之上。夜間如有碧月照臨,清波翠浪,蟾光倒映,更覺分外增輝。

雨花寺廟位於晉祠西部,坐北朝南,由正殿、配殿、東西廂房、山門及鍾鼓樓組成。正殿三楹,磚木結構,歇山式建築,塑有佛像三尊,塑工頗佳。配殿齊全,左右配殿各三,左安關帝,右安觀音,東配殿奉二郎神,西配殿祀土地神,韋馱小殿在庭中。東西廂房各五間,硬山式磚木結構。

雨花寺的山門左右為鍾鼓樓,門前有石獅一對。寺廟前沿為高闊平台,呈方形,圍以漢白玉欄杆。四周蒼鬆翠柏,綠樹掩映。此寺先後於明清時期進行了修繕,寺廟的山門懸掛有清代著名書法家柯璜的題匾 “妙法莊嚴”。

上生寺位於晉祠的南部,距德隱齋約100米處。寺前有寺樓河經過,河水清澈見底,常有魚兒在水中嬉戲。正殿三楹,中奉佛像,西僧舍三椽,庭中有韋馱佛小殿。院內有四棵高大挺拔的鬆柏,直插雲霄。照壁上磚刻對聯一副:

現清淨身,半壁雲山皆佳鏡;

饒廣長舌,四圍流水盡潮音。

經過北齊擴建後,晉祠的規模更勝於北魏了。當時,著名文人祖鴻勳曾寫了篇《晉祠記》讚述晉祠的山光水色和亭台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