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樓千仞——山西晉祠1(3 / 3)

569年,因為佛教盛行,北齊後主高緯下詔將晉祠改名為“大崇皇寺”。

[旁注]

周朝 分“西周、東周”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豐京,成王時期營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從鎬京東遷洛邑後,史稱東周。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

周公 為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輔佐周王治理天下。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因其封地在周今寶雞市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也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周公吐哺”即說周公旦。其言論散見於《尚書》等著作。

戎狄 戎和狄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區,是先秦時對我國北方、西北等地少數民族的統稱。所謂東方是夷,南方是蠻,西方是戎,北方是狄,都是泛指除華夏族以外的民族。

三晉 古稱唐國,自古為晉南承東啟西之咽喉要地。西周周成王封叔虞於此,所處為山西南部的翼城,後世改稱“晉”,又因三晉之地大部在山西,“三晉”就成了山西的別稱。

周厲王 本名姬胡,在位37年,他橫征暴斂,並剝奪一些貴族的權力,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後來,曾臣服於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榨,也奮起反抗。公元前841年發生國人暴動,周厲王倉皇而逃,後於公元前828年死於彘,就是後來的山西霍縣。

懸甕山 在山西太原的晉祠西邊,因“山腹有巨石如甕形”而得名,又名“汲甕山”,或“結絀山”。據《山海經》記載:”懸甕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晉水出焉。”

晉祠八景 指晉祠內的八大著名景觀,它們是望川晴曉、仙閣雲梯、石洞茶煙、蓮池映月、古柏齊年、勝瀛四照、難老泉聲和雙橋掛雪。

歐陽修 (1007年~1072年),北宋著名文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別號“六一居士”,常以“廬陵歐陽修”自稱。他的主要著作有《歐陽文忠公文集》。他奉詔與學者宋祁編撰史學著作《新唐書》和他自己獨家編纂的《新五代史》。後人將其與唐代大詩人韓愈、柳宗元和北宋文學家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北魏 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又稱後魏、拓跋魏或元魏。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並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陪都 是指因政治、地理原因或其他政治軍事形勢的原因,朝廷或國家在正式首都之外選擇特定地理位置所建立的輔助性首都。我國古代存在著普遍性的“陪都現象”,最早出現於殷商時期,但比較正規的陪都始於西周。西周都城在鎬京,陪都在洛陽。

《魯頌》 是《詩經》中《頌》的一部分,共4篇:《駉》歌頌魯公養馬眾多,注意國家長遠利益的詩;《有駜》頌禱魯公和群臣宴會飲酒的樂歌;《泮水》是一首讚美魯公戰勝淮夷以後,在泮宮祝捷慶功,宴請賓客的詩歌;《閟宮》是歌頌魯僖公能興祖業、複疆土和建新廟的詩。

李白 (701年~762年),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老子》 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五千言》或《老子五千文》,傳說是我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81章。是我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山門 指祠堂或寺院正麵的樓門,因古時的祠廟多居山林而得名。後世造於平地、市井中的祠廟,也泛稱山門。一般來說,山門有象征“三解脫門”的 “空門”、“無相門”和“無作門”,所以又稱“三門”。後來的祠廟僅有一門,也稱為三門。

韋馱 又名韋馱天,本是婆羅門的天神,後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之一。在我國寺院通常將他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後,麵對著釋迦牟尼佛像。

高緯 (556年~577年),南北朝時期,北齊第五位皇帝,他熱愛文學,但言語澀訥,無誌度,不喜見朝士。信巫覡,祈禱不加節製。加之他好奢侈,大起宮殿,他在位期間朝政敗壞。後來,北齊被北周滅亡 ,他被北周封為溫國公。

[閱讀鏈接]

相傳,有一天,周成王逗幼小的叔虞玩耍,他把一片桐葉剪成了一個似玉娃娃的形狀,對唐叔虞說:“把這玉娃娃給你,封你去將來做唐國諸侯!”

周成王本是一句玩笑話,豈料史官史佚立認了真,並以“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為由即請周成王選擇吉日立姬虞為唐侯。

周成王無奈,便答應了下來。公元前841年,周成王平定唐國叛亂後,果真封姬虞於唐國,建都於今翼城縣城15千米處的唐城村。這就是曆史上“剪桐封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