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樓千仞——山西晉祠2(1 / 3)

玉樓千仞——山西晉祠2

隋唐時晉祠得到長足發展

傳說,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

有一次,西域進貢來一粒舍利,他便命兒子晉王楊廣迎請,並於581年在晉祠內後來的奉聖寺北浮屠院中央興建了舍利塔。

根據佛教的說法,舍利本身不但可以隨意拾取,而且是不斷增加的,即所謂的“生生不竭”,因此該塔取名為“舍利生生塔”。

舍利生生塔為七層樓閣式磚塔,總高38米,平麵八角形。磚砌台基每邊長6.35米,高1.4米,上置大型條石砌築的八角須彌座塔基。塔基每邊長4.25米,高1.58米。

塔平麵逐層遞減,收分十分明顯,使得整座塔造型穩健剛勁。塔體第一層南向辟券門,第二層起每麵設拱門虛實相錯。每層均有磚砌鬥拱飛椽,其上出平座,以琉璃脊飾代替小型勾欄,可供憑倚。

塔體四周拱門上方雕磚刻大字匾24塊。一至五層的匾文內容為佛教主題,因當時塔中均塑佛與菩薩像。六七層塔內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與魁星,其內容也迥然不同。在小小的塔內三教和平共處,明顯地反映了晉祠是一座三教合一的祠宇。

塔頂八麵鑲嵌琉璃坐龍八條,姿態生動,異彩紛呈,八角攢尖頂。每當旭日東升或夕陽晚照之時,五彩琉璃反射出耀眼的光輝,猶如萬道霞光,格外壯麗,晉祠八景之一的“寶塔披霞”就是指此景觀。

後來宋代重建時,發現了地宮內的一個石舍利函。石函內貯銀匣,匣中金瓶裏藏有舍利。石函蓋上刻有“宋寶元二年重修塔”的銘文。

在隋代,晉祠有隋槐兩棵:一棵位於昊天神祠、關帝廟院內。此樹樹幹奇古,蔭蔽庭際,是晉祠內古槐中最古老且生長最繁茂的一棵。另一棵位於智伯渠旁、會仙橋東,樹幹大而矮,葉亦繁茂,上蔽日光,下覆清泉。

到了唐代時,相傳唐高祖李淵曾經為功勳顯赫的大將尉遲敬德在晉祠的最南部修了一座府邸,但慣於征戰衝殺的尉遲敬德在這裏住著卻並不自在,夜裏常做噩夢,根本就睡不踏實。

尉遲敬德大惑不解,便去請教國師智滿。國師告訴他:“將軍一生殺戮過甚,血腥氣太濃,你必須修建一座寺廟,立佛堂,超度眾生,方可解救。不然,會天長日久自困而亡”。

尉遲敬德聽罷,覺得國師的話很有道理,於是打算盡快捐出府邸以改建寺廟。隨後,尉遲敬德把自己的想法稟奏了高祖李淵,李淵極為讚賞,並下旨賜額“十方奉聖禪寺”,俗稱“奉聖寺”,又名釋迦廠。

622年,寺院竣工。尉遲敬德從此日日焚香,天天懺悔,頗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誠意。

奉聖寺坐西朝東,為兩進院落,山門麵寬三間,進深二間,單簷歇山頂,大門正中懸“景清門”大橫匾,門柱掛楹聯

山環水繞無雙地;

神樂人歡第一區。

大門內外左右有後來塑的仿唐四大天神像。

奉聖寺第一院正中為彌勒殿,是後來從山西汾陽遷來的道教二郎廟中殿,麵寬三間,進深二間,單簷懸山頂,殿內正麵新塑大肚彌勒佛像,背麵為韋馱護法。東西兩側各有新建碑廊五間,陳列著大小不等100餘通唐代武周華嚴石經。

奉聖寺前院山門內南側,移有唐代枯鬆一棵,相傳尉遲敬德常將鎧甲掛於樹上,故將此樹稱為“掛甲鬆”。在前院的南北兩廊內聳立著唐譯石刻80卷《大方廣佛華嚴經》64幢,字為小楷,遒勁舒展,屬初唐上乘書法,均為佛學經文研究及書法藝術的珍品。

奉聖寺後院大雄寶殿,後來由太原東山馬莊芳林寺遷入。大殿位於寬闊高敞的月台上,單簷歇山頂,麵寬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上覆琉璃瓦。該殿高13.5米,通體用材碩大,氣勢宏偉壯麗。

殿中有九尊仿唐佛像,後院西殿北邊有十六羅漢朝觀音像,南邊有地藏菩薩及十殿閻君像。殿內兩山後簷牆滿繪壁畫,兩山牆為釋迦牟尼本身故事36幅,後簷牆為西方三聖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及藥師佛。

奉聖寺到後除正殿、中殿、法堂和寶塔外,其餘均毀於兵火,多次得到重建,仍保留了過殿將寺院分為前後兩進院落的建築格局。

相傳,奉聖寺建好後,曾在其大殿前植有柏樹,因其植於唐代,後世稱之為“唐柏”,已有1400餘年的曆史,因它有9個主枝,所以它又稱“九龍柏”,柯若青銅,根似堅石,霜皮溜雨,黛色參天。

唐時,在晉祠內還植有唐槐數棵:一棵在後來的老君洞前,枝幹呈斜狀,如一老者,主幹一半有皮,一半有癭,枝葉多俯垂,形象十分有趣。一棵在後來的勝瀛樓西,遮同樂亭之半,眾鳥巢於樹上,錯雜枝葉中,又名鵲巢槐。

另水鏡台東南隅有兩棵,東北隅一棵,或根枝盤峙,或宛若盆景,或蟠勢如蛟。粗的樹圍達5米多,最細的亦有3米多。

唐太宗李世民和晉祠更是有很深的淵源,李世民曾跟隨父親李淵在晉陽居住多年,當時人稱他為“太原公子”,而李世民本身也一直將太原看做是“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李淵與李世民父子與晉祠的這些關係,對晉祠來說,自然意義非同尋常。

646年,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歸來途中,率群臣重遊晉祠,想起父子當年發跡於神祠,保佑他們奪取江山的唐叔虞,不禁浮想聯翩,感慨萬千。於是,他複名“晉祠”,進行擴建,並親撰《晉祠之銘並序》的銘文:

金闕九層,鄙蓬萊之已陋;玉樓千仞,恥昆閬之非奇。落月低於桂筵,流星起於珠樹。

對晉祠的宏偉建築及夜景作了詩意的描寫

《晉祠之銘並序》碑額左右各雕螭首一對,並頭下垂,碑趺為矩形石礅,蒼實古樸。全碑共1200多字,它一方麵通過歌頌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國的事跡,以達到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鞏固自己政權的目的;另一方麵,李世民也答謝了叔虞神靈保佑李氏王朝“龍興太原,實禱祠下,以一戎衣成帝業”的冥冥之功。

李世民非常喜愛王羲之的墨寶,他在書法藝術上也有頗高的造詣。《晉祠之銘並序》是我國最早的一塊行書碑,中書“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9字,為飛白體。

該碑書法飛逸灑脫,骨骼雄奇,筆力遒勁。而此碑的刻工以洗練的刀法,充分表現出原書法的神韻,後人稱之為繼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序》之後的又一塊文筆俱佳的行書大作。

《晉祠之銘並序》碑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了,在300餘通的晉祠碑碣中,它堪稱晉祠碑碣之最,被列為晉祠“三大銘刻”之首。

二是晉祠《華嚴石經,是武周皇帝武則天稱帝時她自己作序,經文中武則天文自撰的“曌”字亦見於此。

三是《柏月山房記》鐫刻於磚砌照壁,磚刻雖千鑿百刻,卻不留鑿痕,也未見歲月滄桑。

647年,“貞觀寶翰亭”建成後,《晉祠之銘並序》與李世民書的《禦碑》便矗立於該亭中。貞觀寶翰亭位於後來唐叔虞祠東側,昊天神祠西側,又名“唐碑亭”。初為一楹,麵西,《晉祠之銘並序》碑在東麵,《禦碑》在西麵。

在貞觀寶翰亭的北壁上有李世民線刻畫像,其東壁上嵌有後來的清代詩人朱彝尊集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詩句“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的石刻。在西壁上還嵌有後來清康熙年間太原知府周令樹撰《重建晉祠碑亭記》石刻。

此外,位於後來晉祠公園東南的飲馬泉,相傳東魏高歡、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都曾在那裏飲馬,所以又名“禦井”。唐代李世民曾在此題寫《飲馬》一詩:

駿骨飲長徑,奔流灑絡纓。

細紋連噴聚,亂荇繞蹄縈。

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

翻似天池星,騰波龍種生。

禦井位於後來晉祠中部的蓮池底,有直徑1米的六角形大石圈一個,泉水緩緩從其下的泉眼中湧出,池邊塑有李世民起兵晉陽時在此飲馬的塑像,栩栩如生。禦井亭位於飲馬泉西南邊,為重簷六角亭。

沿禦井亭台階而下,有一南北曲折的長廊,長30餘米,寬2.5米,為卷棚頂式,全木結構。藕香榭在長廊東側,歇山頂式四角六柱臨水建築,坐落其上,眼界開闊,可居高臨下,憑欄觀蓮。

在唐代時,晉祠有了李淵、李世民兩位大唐國君的重視,加之後來許多文人名士的不斷到來,如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曾遊覽晉祠,就留下了“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的名句,使晉祠更負盛名,晉祠的影響日益擴大。

隋、唐兩朝是晉陽城發展的黃金時代,作為晉陽附屬的晉祠,在此期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了941年,後晉高祖石敬瑭追封唐叔虞為“興安王”,因此“晉祠”又被改稱為“興安王廟”。

在宋代以前,晉祠雖經多次修建、擴建,但均以祭祀唐叔虞為主,其建築布局也以坐東向西的唐叔虞祠為主體。直到宋代以後,由於地震引起山體滑坡,原來的唐叔虞祠被毀,晉祠的布局情況才有了改變。

[旁注]

舍利 原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佛,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也叫靈骨、身骨或遺身。後來指高僧圓寂後,經過火葬所留下的結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