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之最——南陽醫聖祠
醫聖祠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是我國名滿世界的漢代偉大醫學家張仲景的祠墓所在地。醫聖祠坐北朝南,後經明清多次擴建,醫聖祠氣勢宏偉,金碧輝煌。
張仲景,名璣,河南南陽人,史稱“醫聖”,約生於150年,卒於219年。他不僅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寫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使我國臨床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
醫聖張仲景及其醫學成就
東漢末年,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使他從小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
他篤實好學,博覽群書。當他從史書上讀到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後,他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從此,他特別酷愛醫學。
當時由於天下大亂,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於非命。這使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願望。161年,他10歲左右的時候時,就拜同郡一位極有名望的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
張伯祖性格沉穩,生活簡樸,對醫學刻苦鑽研。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張仲景跟他學醫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藥,還是上山采藥、回家炮製,從不怕苦不怕累。張伯祖非常喜歡這個學生,把自己畢生行醫積累的豐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了他。
相傳,張仲景的父親對參加科舉考試,謀得一官半職很是看重,因而他要張仲景也參加考試。盡管張仲景很不情願,但也不願違背父命,落下一個不孝之子的名聲。因此,他在漢靈帝時參加了科舉考試,並且中了“舉”。
在建安年間,張仲景被朝廷派到長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
於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群眾診治。
張仲景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對張仲景更加擁戴。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便聚集了來自各方求醫看病的群眾,甚至有些人帶著行李遠道而來。
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裏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
雖然張仲景的醫術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醫治。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3次,靈帝時大疫5次,漢獻帝劉協時期疫病流行更甚。
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東漢靈帝時的5次疾病流行規模最大。
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就連張仲景原本200餘人的大家族,從建安初年以後,不到10年,就有2/3的人因患疫症而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占7/10。 麵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對此,他痛下決心,要控製瘟疫的流行,根治傷寒病。
從此,他“勤求古訓”,刻苦研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
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傷寒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一切因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叫“傷寒”。
此外,張仲景還“博采眾方”,行醫遊曆各地,借鑒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
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和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了研究。
205年,東漢王朝四分五裂,張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難回。於是他就到嶺南隱居,專心研究醫學,撰寫醫書。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在215年寫成了我國最早的理論聯係實際的臨床診療專著《傷寒雜病論》,共16卷。經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
《傷寒雜病論》又稱《仲景傷寒論》,它係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相同的症狀,不同的治療方法,不僅僅是表麵的症狀,還要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多方麵的診斷和醫生的辨證分析得出證候特點,才能處方。這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診斷方法,就是張仲景著名的“辨證施治”觀點。
同時,《傷寒雜病論》提出了治療外感病時的一種重要的分類方法,就是將病邪由淺入深地分為6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狀特點並衍生出很多變化,這一時期的用方和選藥就可以局限在某一範圍,隻要辨證準確,方子的運用就會有很好的療效。這種方法後人稱為“六經辨證”。
對於治則和方藥,《傷寒雜病論》的貢獻也十分突出。書中提出的治則以整體觀念為指導,調整陰陽,扶正祛邪,還有汗、吐、下、和、溫、清、消和補等療法。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方劑。
書中還精選了300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和麻杏石甘湯等著名方劑,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的療效,並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後來不少藥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
此外,張仲景在劑型上也勇於創新,其種類之多,已大大超過了漢代以前的各種方書。有湯劑、丸劑、散劑、膏劑、酒劑、洗劑、浴劑、熏劑、滴耳劑、灌鼻劑、吹鼻劑、灌腸劑、陰道栓劑和肛門栓劑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