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任京兆尹兼禦史大夫時。複雜難理的京兆之地,在韓愈整治下,社會安定,盜賊止,米價不敢上漲。
824年,韓愈因病告假,當年病卒於長安,終年57歲。韓愈回京後的這一階段,政治上很有作為。重要詩文有《平淮西碑》、《論佛骨表》、《柳子厚墓誌銘》、《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和《瀧吏》等。
[旁注]
節度使:古代官名。唐初開始在重要地區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後改稱都督。唐朝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節度使。節度一詞出現甚早,意為節製調度。唐朝節度使淵源於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北周及隋改稱總管。
國子監 是我國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我國古代教育體係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它具備朝廷督查監管管理機關和朝廷最高學府的功能。
唐憲宗 (778年~820年),名李純,唐朝皇帝。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重用賢良,力圖中興,從而取得了元和年間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
裴度 (765年~839年),字中立, 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唐朝名相,唐後期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他在唐憲宗時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晉國公,在唐穆宗時數出鎮拜相。官終中書令。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按照唐代製度,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居首者稱為狀頭。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製以來,直到1905年廢除,曆經近1300年,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
柳宗元 (773年~819年),唐代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永州八記》等600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30卷,名為《柳河東集》。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時期八大詩人散文作家的合稱,他們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和曾鞏。
儒家 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或稱為儒教,是我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
京兆尹 我國古代官名,為三輔之一,居三輔之首。在古時,京兆尹、左馮翊和右扶風三位,是治理京畿地區的官員被統稱為三輔。
[閱讀鏈接]
唐朝初期,由於幾代皇帝信佛和迎奉佛骨,朝廷財政、征兵、勞役以及官吏諸方麵都出現了嚴重困難,人民積怨甚多。819年,韓愈聽到唐憲宗也要迎佛骨入宮奉養的消息後,寫下《諫迎佛骨》,上奏唐憲宗,極論不應信仰佛教的數條理由。
唐憲宗接到諫表,大怒,要處死韓愈,幸虧大臣裴度和崔群說情,說韓愈“內懷至忠”,應該寬恕。
唐憲宗才最後決定貶韓愈為潮州刺史。加之,韓愈到潮州後曾寫了一封謝表,向唐憲宗表示悔過、謝恩,唐憲宗便不了了之。
潮州韓公祠的興建與變遷
819年,刑部侍郎韓愈因為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那時候,潮州是一處相對較荒涼偏僻的蠻煙瘴地,是唐朝懲罰罪臣的流放場。
凡朝廷大員貶為地方官,一般都不過問政務,這幾乎是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而年過50歲的韓愈卻像一個剛從基層升上來的小吏一樣,在僻遠的潮州實踐著他治國安邦的才能。
傳說,韓愈到達距離京城8000裏之遙的潮州時,已經是百病纏身,其困境可想而知。但初來時的韓愈不僅被眼前美麗的風景所深深吸引,更被潮人純樸的民風所打動。還特意在此種下了一棵從中原帶來的橡木樹,後來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韓祠橡木。
韓愈治潮8個月,開創了潮汕文明不老的傳說,對潮汕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韓愈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他的名字在潮汕婦孺皆知。
因此,潮汕人將他奉為神,筆架山從此改稱韓山,山下的鱷溪改稱韓江,他的廟祀也很早興建起來。
據明朝《永樂大典》記載:
潮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韓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澤在人,久而不磨,於是邦人祠之。
潮州最早的韓文公祠,始建於999年的北宋時期,由潮州通判陳堯佐於金山麓夫子廟正室東廂辟建“韓吏部祠”。韓祠內有一通碑刻“若無韓夫子,人心尚草菜。”便是對韓愈的極高的評價。
1090年,知州王滌認為廟在刺史公堂後,民以出入為艱,所以將其遷至城南7裏,改稱“昌黎伯廟”,並請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作記。
蘇軾欣然命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碑記》,稱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論。隨著文章的廣泛傳播,潮州韓文公祠也廣為人知。
1189年,潮州太守丁允元因考慮到韓愈“愛溪東山水之勝,公退之暇,時一遊憩,亭下之木,所親植也”。將韓文公祠遷到韓愈曾經親自植橡木的地方,潮州城東韓山西麓,即潮州東郊筆架山。韓文公祠自此已有800餘年的曆史了。
相傳,韓愈當年所植的橡木,原來就在韓文公祠前,據宋代禮部尚書王大寶《韓木讚》的描寫,橡樹形如華蓋,遮蔽屋簷,其外皮做魚鱗狀,葉細而長,葉脈凸起,作棱角狀,春夏之交開花,紅白相間,甚是美麗,但花不常開。
從宋代以來,民間就傳說:橡木開花的多少,可以預示當年科舉考試錄取率的高低。於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韓祠橡木”便成了潮州一大景觀。
韓文公祠,簡稱韓祠。韓文公祠在元、明兩代屢經修營不下20次。1887年,清代最後一次大修,後來韓祠的主體建築,就保留著當時的形態。
但從宋代起,韓祠就被列入了潮州的祀典,潮州曆朝方誌,記載不斷。然而韓祠畢竟是地方性的祠祀,它的建築因而也就有了自由發揮的餘地,有著其鮮明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