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祠——韓文公祠(1 / 3)

千年古祠——韓文公祠

韓文公祠位於廣東省潮州韓江東岸、筆架山中峰“雙施石”下。是我國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紀念我國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韓愈的祠宇。

韓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他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時期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819年,刑部侍郎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在8個月任內, 詢民疾苦、驅除鱷害、關心農桑、興修堤防、捐俸倡學,對潮州曆史文化影響深遠,故萬民稱頌,建祠永祀。

古文運動領袖文學家韓愈

768年,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韓愈誕生於河南河陽,即河南孟州。

韓愈自幼喪父、喪兄,由嫂子鄭氏撫養成人。他19歲時懷著經世之誌進京參加進士考試,但一連三次均失敗, 直至792年第四次進士考試他才考取。

796年,29歲的韓愈受唐朝名臣董晉推薦,出任宣武軍節度使觀察推官,這是韓愈從政開始。韓愈在任觀察推官3年中,邊指導李翱、張籍等青年學文,邊利用一切機會,極力宣傳自己對散文革新的主張。

在這時期裏,韓愈寫的《答李翊書》,闡述自己把古文運動和儒學複古運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主張,是韓愈發起開展古文運動的代表作。

韓愈34歲時,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韓愈步入京師任職開端。他在任職四門博士期間,積極推薦文學青年,敢為人師,廣授門徒,人稱“韓門第子”。

802年,韓愈寫了名作《師說》,係統提出了師道的理論。同年冬天,韓愈晉升為監察禦史,但在任不過兩個月。

為了體恤民情,忠於職守,韓愈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徭役賦稅,因遭權臣讒害,貶官連州陽山令。韓愈任職陽山令三年,在陽山令任上,他深入民間,參加山民耕作和漁獵活動,愛民惠政德禮文治,《新唐書·韓愈傳》因此特書“有愛於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這時,一大批有誌文學青年慕名投奔韓愈門下,他與青年學子吟詩論道,詩文著作頗豐。此時構思並開始著述的《原道》、《原性》、《答李翊書》、《送李願歸盤穀序》、《送孟東野序》、《此日足可惜贈張籍》、《山石》等篇章,構成韓學重要論著“五原”學說,這是唐宋時期新儒學的先聲,其理論建樹影響巨大。

806年,唐憲宗李純即位後,韓愈奉召回長安,為權知國子博士。後來,他相繼任職河南令、方員外郎,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後與宦官、權要相對抗,他的仕途一直不得誌。

這一階段,韓愈完成了《順宗實錄》著名史書編寫,寫了《張中丞傳後敘》、《毛穎傳》、《送窮文》、《進學解》、《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南山詩》、《秋懷詩》11首、《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和《石鼓歌》等多篇重要詩文。

韓愈在政治上主張天下統一,反對藩鎮割據。817年,韓愈曾以行軍司馬身份協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亂,因軍功晉授刑部侍郎。

819年,唐憲宗派遣使者去鳳翔迎佛骨,京城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將佛骨 “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為此。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任潮州刺史8個月,做了一些讓潮州人世代銘記的事情:驅鱷魚、為民除害;請教師,辦鄉校;計庸抵債,釋放奴隸;率領百姓,興修水利,排澇灌溉。

千餘年來,他的思想使潮州成為具有個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區成為禮儀之邦和文化名城!

820年,韓愈調任袁州,即江西宜春。他雖然僅在袁州做了9個月刺史,卻辦了一件“禁隸”的大好事。此外,他在袁州任上培養了當時江西的第一個狀元。

傳說,後來宜春的狀元洲就是當年學子讀書之處。為了紀念韓愈的特別功績,當地人建了昌黎書院和命名宜春城裏的昌黎路。

不久,韓愈回朝表示紀念,曆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和京兆尹兼禦史大夫等顯職。韓愈任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他與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兩人並稱“韓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載道”和“文道結合”的主張,反對六朝以來駢偶之風,著有《韓昌黎集》40卷,《外集》10卷,《師說》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稱。

韓愈認為“道”,就是“仁義”,是寫文章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並博取古代諸家作品。 他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韓愈的論說文《原道》、《師說》、《諫佛骨表》、《進學解》,贈序《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遊河北序》,敘述文《<張中丞傳>後敘》,墓誌銘《柳子厚墓誌銘》,祭文《祭十二郎文》以及傳奇小說《毛穎傳》等都是公認的名篇,對後代散文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韓愈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他提出在作品風格方麵,強調“奇”,以奇詭為善。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人們又將他與唐代著名詩聖杜甫並提,有“杜詩韓文”之稱。

作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詩人,韓愈的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而重氣勢。他善於用強健而有力的筆觸,驅使縱橫磅礴的氣勢,夾雜著恢奇詭異的情趣,給詩渲染上一層濃鬱瑰麗的色彩,造成奔雷摯電的壯觀。另外韓詩在藝術上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後世亦有不小的影響。

韓愈作為文學家、儒學家對後來的宋明時期也有深刻的影響。在宋明時期,儒家辯論時常指對方為“釋教”、“禪學”。

韓愈的諫迎佛骨,雖然在當時沒有明顯的實際效果,但為後來唐武宗的滅佛運動做了輿論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