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更是千古絕唱。杜甫一生經曆了唐朝由盛到衰的過程,因此他更多的是對國家的憂慮及對老百姓困難生活的同情,他所寫的詩,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製,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
杜甫一生寫詩1500多首,大部分屬於現實主義風格,而且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並有《杜工部集》傳世。
唐朝末年,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在他居住過的少陵塬畔,即長安城東修建了祠堂,世稱“杜公祠”,它北倚少陵原,南臨樊川,祠內花草茂盛、環境幽雅,成為文人墨客朝拜的地方。
據有關記載,當時的杜公祠,有一大門,有前後兩個堂殿,每個堂殿前都由三根立柱所構成,堂殿東、西兩側,有與堂相似的兩個廡廊,構成一個四合院。在門、堂殿、廡房的周圍,築有整整一圈垣牆。緣垣牆,又栽植了垂柳與果樹。
明清文人學士多到此憑吊和題詠。後來,杜公祠經清代重修,祠內大殿保存較好,陳列明清碑碣多方。樹木鬱鬱蔥蔥,杜公祠隱現其間,既高聳巍峨,又光明鮮亮。
重修後的杜公祠是個四合院式的建築群。山門是仿唐代的磚木結構,深3米,高6.7米,寬4.3米。杜公祠院正中是三間享殿,殿內龕台上供有杜甫泥塑坐像一尊,高約2米,麵容瘦削蒼老,憂心忡忡,真切地表現出詩人“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的心境。
祠內最珍貴的作品是杜甫寫於750年的《俯太中嚴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是杜甫遺存的唯一的墨寶。
杜公祠院內東西兩側各有三間廂房,皆為典型的仿唐磚木結構。牆壁上有《唐書·杜甫傳》、《杜甫年譜》、“杜甫足跡圖”、“杜氏世係表”和“杜甫在長安行跡圖”以及依照杜甫詩意繪成的“三史”、“三別”圖畫和明清兩代各種版本的杜詩和唐代名家詩文集等。
此外,殿內另有一通清代雕刻的杜甫遺像碑,畫像上有杜甫半身朝服像,輪廓清晰,線條疏朗、傳神。在杜公祠院內有5個水泥砌的大花壇,院內有臘梅、紫荊、紫薇等名貴花木。
在正殿,在杜甫塑像旁邊有一幅十分醒目的萬馬奔騰的對聯: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公祠後庭院古柏森森,蔚然排列,莊重肅穆。右庭院有旁邊牛頭寺所遺唐朝古槐,銅枝鐵爪,造型奇特,姿態如蒼龍騰飛。前庭院有幾簇稍高且濃密的灌木,枝枝交通,葉葉覆蓋,將偌大庭院籠罩,樹影婆娑,鳥喧蟬鳴,更顯得清幽無比。
杜甫殿右後側有一口古井,深不可測。一邊是小小的碑林區,總共有6塊,最早的刻於1026年,分別記載著創建杜公祠以來的數次重大修葺況。其中,那最矮最不壯觀的第二塊石碑碑名是“守護法誡文”,是旁邊牛頭寺的遺碑外。
杜公祠曾是長安“城南第一名勝”,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
[旁注]
杜審言 (約645年~708年),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祖父,曾官至修文館直學士,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高適 (700年~765年 ),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 作品收錄於《高常侍集》。高適與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並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安史之亂 指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唐的一次叛亂。自755年至762年結束,前後達8年之久。是我國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新樂府運動 即詩歌革新運動,由唐代詩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導,主張恢複古代的采詩製度,發揚《詩經》和漢魏樂府諷喻時事的傳統,使詩歌起到“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強調以自創的新樂府題目詠寫時事,而所謂新樂府是相對古樂府而言的。
《杜工部集》 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文集,因杜甫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得名,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詩代表著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最高峰。
題詠 題寫在名山、寺廟、園林、豪宅、字畫、酒肆、茶樓、亭閣上的詩歌楹聯,是我國文化史特有的一種表現形式。凡名山大川、古畫法帖、名園遺址、古刹名寺,都有文人雅士的詩聯題刻,因為以詩歌頌揚為主,故名“題詠”。
拓本 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皆稱為“拓本”,即用紙緊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紋上,用墨或其他顏色打出其文字、圖形來的印刷品。按用墨分,可分為墨拓本、朱拓本。按拓法分,可分烏金拓、蟬翼拓。拓本實物最早見於唐代。拓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其不同的特點。
廂房 在正房前麵兩傍的房屋。四合院在建築上有一套固定的規格:北麵是正房,東西是廂房,南麵是倒座,東西南北四麵都是房子,中間是天井,整體由廊子貫通。坐北朝南,北邊的就是正房,南邊是南廂房,東邊的房子叫東廂房,西邊的叫西廂房。
牛頭寺 位於西安城南長安韋曲鎮東少陵原畔,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該寺建於唐代,後代多有修葺。有大殿3間,僧舍7間,經幢一座,寺內花木蔥鬱,濃蔭蔽日,環境幽靜。寺南諸峰,翠屏萬仞,俯臨樊川,稻蔬桃柳,煙水明媚。
[閱讀鏈接]
史料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最好的朋友、唐朝將領嚴武做了劍南節度使攝政成都後,杜甫曾投奔嚴武處。後來,嚴武病逝,杜甫再度漂泊,在夔州,即重慶奉節住了兩年,然後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帶,最後,於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上的一隻小船裏,終年59歲。
杜甫死後,靈柩停厝在湖南嶽陽,直到813年,才由他的孫子杜嗣業移葬於河南首陽山下。他逝世前寫出一首36韻的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中有句“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仍以國家的災難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