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後的有一座“屈大夫墓”,是北宋修建清烈公祠時營建的屈原衣冠塚。屈原墓前的門闕和石坊等,都是清宣宗道光年間擴建屈原墓室的原物,外形莊嚴壯觀。
墓室二進,青石蓋瓦,鼇魚翹角,青獅白象躍然石麵。墓門三層,上嵌墓名橫額,中為墓誌銘,下為拜台。
屈原墓門前四根立柱,八字開扇,外石柱鐫有一副楹聯:
淚水沉冤千古遺憾;
歸山枕岫萬世流芳。
四根內柱的楹聯是
崔嵬豐碑矗在地;
凜然浩氣貫長虹。
千古忠貞千古仰;
一生清醒一生憂。
上柱間嵌著一塊《重修楚大大墓碑記》,將屈原生平及不朽精神攜刻其間。墓前兩側一對明代大石獅,凸眼闊口,威風凜凜。
墓門後為石砌墓壙,有內外二室。內室設紅漆楚棺,置於一巨型蓮花台上;外室隔牆中有小孔,可以窺見內室“燭光”融融,“香煙”嫋嫋。
[旁注]
楚辭 又稱“楚詞”,是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即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曆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後人將其與之相關的作品編輯成集為《楚辭》,是我國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楚懷王 戰國時期楚國國君。當時,楚國本來是六國中的強國,擁有強大的國力,但楚懷王貪婪成性,屢次中秦國相張儀的計謀,得不償失,本是齊國的堅定盟友,卻背齊投秦,把楚國的國力耗盡,最終身死異國。
《詩經》 是我國漢族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先秦稱之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王茂元 唐代濮州濮陽,即河南濮陽人,出身將門,他幼年從父征戰,以勇略知名,官至涇原節度使。當時,他屬於唐代名相李德裕的李黨一員,病故於平定叛亂期間。
宋神宗 (1048年~1085年),名趙頊,即位後,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就重用宰相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但由於改革操之過急,最終以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了新法將近20年。
硬山頂 即硬山式屋頂,是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房屋的兩側山牆同屋麵齊平或略高出屋麵. 屋麵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麵坡,左右兩麵山牆或與屋麵平齊,或高出屋麵。高出的山牆稱風火山牆,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從外形看也頗具風格。常用於我國民間居住建築中。
麒麟 也稱“騏麟”,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做仁獸﹑瑞獸。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常用來比喻傑出的人。
清宣宗 (1782年~1850年),即道光皇帝,本名愛新覺羅·綿寧後改為愛新覺羅·旻寧。他在位30年,早期曾為挽救清朝頹勢做了一些努力,但在鴉片戰爭中失敗後,道光帝就再也沒有任何學習西方,振興王朝的舉措。
[閱讀鏈接]
相傳,老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噩耗後,很悲痛,爭先恐後的來打撈他的屍體,結果一無所獲。於是,有人用葦葉包了糯米飯,投進江中祭祀屈原,以免江中的魚兒去蠶食他。
因此,也有傳說,屈原自沉汨羅江後,一條渾身金色的神魚將屈原吞入了肚中。神魚遊至屈原故裏附近的香溪河口後,才將屈原的身體吐了出來。
後來,屈原的姊便將其弟的屍體安葬於此,並在此定居,“秭歸”之名也由此而來。
到了唐代,為了讓屈原得到後人的永久奉祀,人們又在此創建了屈原祠。
憂國憂民的詩聖及杜公祠
712年,杜甫誕生於河南鞏縣一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他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周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員外郎;其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
杜甫7歲時開始學詩,他在15歲時詩文引起了洛陽名士的重視。 杜甫20歲時開始漫遊吳越,5年後歸洛陽應舉,但沒有中榜,之後漫遊齊趙。
後來,他在洛陽遇到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三人同遊梁宋。
此後,李白和杜甫又一起去了齊州,分手後,又相遇於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聖”的最後一次相見。杜甫在此期間的代表作有《望嶽》、《房兵曹胡馬詩》和《贈李白》等。
杜甫自30歲後,他先在長安應試、落第,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職位。
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其中,他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曆10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唐玄宗在751年正月接連舉行了3個盛典。杜甫借此機會寫成了3篇《大禮賦》,唐玄宗使其在製集賢院,但並未得重用。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於次年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即延安富縣,獨自去找唐肅宗,他在中途被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
他麵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了《月夜》、《春望》和《哀江頭》等詩。
後來,杜甫逃到了陝西鳳翔行在。當時,有一個極有學問的房琯,因不切實際地采用了春秋陣法與叛軍大戰失敗,唐肅宗要問他罪。
杜甫當時做左拾遺,他上書說房琯無罪,肅宗大怒,杜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其後,杜甫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和《無家別》。
杜甫48歲那年,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並攜家人逃難,最後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之後,由於蜀中軍閥作亂,他又漂流到梓州、閬州及成都等地。
在西南漂泊的10多年裏,杜甫寫下了《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和《登嶽陽樓》等大量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