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祠薈萃——四大名祠1
屈原祠位於湖北省宜昌秭歸縣東長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稱清烈公祠,始建於唐代。為紀念戰國時楚國大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屈原而建。
杜公祠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東的少陵塬畔,為紀念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而始建於明代。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位於湖北省襄陽樊城區西南的漢江之畔,始建於元代,擴建於明代,為了紀念北宋時期著名的書畫家、書畫鑒賞家米芾而修建的一所祠宇。
範成大祠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茶磨嶼東麓行春橋畔,又名範文穆公祠,俗稱範公祠,始建於1518年,為紀念南宋愛國詩人、政治家範成大而建祠。
受萬世景仰的屈原和屈原祠
公元前340年,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屈原,誕生於戰國時期楚國的一家貴族家庭。他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誌。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屈原常與楚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製定,他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明君賢臣共興楚國的“美政”。而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愛國的思想支配下,敢於堅持真理,不向邪惡勢力低頭: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古代賢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現。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為人性格耿直,卻因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汙,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楚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楚懷王疏遠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也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秦國。
楚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在流放期間,屈原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
屈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
屈原在詩中抒發了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表達了對楚國的熱愛,體現了他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我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著名的《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一舉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隻得以死明誌。
相傳,就在當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湖南汨羅江而死。據說,後來的端午節習俗就是由曆代祭祀屈原的活動演變而來。
對於屈原的忠而見疏,後世詩人陣誌歲遙為鬱結,其詩《屈原》道:
浩氣幹霄漢,沉湘忠佞分。
材堪佐明主,無計事昏君。
此詩不僅對愛國者屈原,也是對曆代忠臣的由衷愾惜;不隻對當時楚王,也是對其他昏暗君王的一種深刻批判。
為了讓屈原得到後人的永久奉祀,唐代歸州刺史王茂元於820年,在秭歸城東的一個山丘上修建了屈原祠,並作《楚三閭大夫屈先祠堂銘並序》。屈原祠坐坡朝江,麵對楚台山。
1080年,宋神宗趙項尊封屈原為“清烈公”,將屈原祠修繕並更名為“清烈公祠”。祠為硬山頂,四合院式,由山門、配房、大殿、後殿組成,建築麵積350平方米。
南宋著名詩人陸遊路過“清烈公祠”時曾借詩憑吊與描述: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間事,隻有濤聲似舊時。
此後,從元代、明代至清代的1820年,曆任州官對清烈公祠多次進行了維修,並曉州民:“歲以五月初五致祭”。“清烈公祠”因而得以保存下來。
後來,由於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江水升高,清烈公祠遷往距秭歸縣城3000米的鳳凰山上的向家坪,且按原貌重建,並重更名為“屈原祠”。
此時,屈原祠得以煥然一新。屈原祠依山麵江,景色秀美。祠宇為硬山頂,四合院式,由山門、大殿、東西配殿和後殿等建築組成,建築麵積50000多平方米。
山門建築風格獨特,歇山重簷,三麵牌樓,六柱五間,三級壓頂。三麵牌樓通高20米。“屈原祠”三個蒼遒的大字鑲嵌在牌樓上方正中的天明堂;襄陽王樹人所書的“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額枋;大門門儲匾額上閃爍著“光爭日月”4個金光燦燦的大字。
山門色彩匠心獨具,立柱土紅色,牆麵白色,屋麵綠色琉璃瓦。大殿為明清風格,翠瓦飛簷,高聳於崇台之上,益顯宏偉壯麗。祠內塑有對聯:
大節仰忠貞,氣吐虹霓,天問九章歌浩蕩;
修能明治亂,誌存社稷,澤遺萬世頌離騷。
整體建築氣勢磅礴,聳立在橘樹叢中。一級屋脊正中繪以藍天、紅日、大海和波濤,二級屋脊下塑有變形夔龍,三級屋脊下飾飛鳳。天明堂下為鬆鶴延年,兩旁為麒麟吐玉書,牆麵花邊為卷草、漢紋、回紋等。整個彩繪以紅、黃、綠和藍四色調配,相映生輝。
屈原祠內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莊嚴的屈原銅像, 矗立在祠院正中的草坪上。基座為花崗石,高2.5米。銅像高3.92米,袍袖周長5米。
人物造型為“低頭沉思,頂風徐步”,著力刻畫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思想境界。形象莊重,主題鮮明。
祠內還陳列著一尊我國最早的屈原石雕像,高1.03米。像座一側有銘文:
荊州府歸州桐油沱信人曹端福,善同妻朱氏四子,發心舍造屈原相公一尊,入於白狗峽廟中。永鎮四方,保安家犬。明嘉靖十六年丁酉三月吉旦。同男:田中、執中、秉中、守中立。匠人陳伯伏。
此石像原來安放在小青灘屈大夫廟內,“家犬”是對他4個兒子的賤稱。據說,船主曹端福帶他妻子和4個兒子駕船下宜昌,木船在白狗峽失利,全家獲救後,曹端福覺得多虧了屈原大夫保佑,於是捐贈了這尊永遠寄托著歸州百姓對屈原深厚感情的石像。
祠內還建有東西兩座碑廓,麵積170多平方米。鐫刻著屈原作品與插圖,曆代名家題詠屈原的詩詞。東西配房為硬山頂,滾龍脊,飾龍鳳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