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正氣——文丞相祠(1 / 3)

浩然正氣——文丞相祠

北京文丞相祠,坐落在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63號,始建於1376年,明清兩代為祭祀南宋抗元英雄和愛國詩人文天祥 ,將他當年被囚禁的土牢舊址擴大改建而成。

文天祥,號文山,江西廬陵,即江西吉安人,生於1236年,官至丞相,封信國公。他抗元被俘後,始終不屈,於1283年英勇就義。

北京文丞相祠由大門、前殿和後殿組成,祠內有明代《宋文丞相傳》石碑、清代《重修碑記》石碑以及《宋文丞相國公像》碑等石刻珍品。

千古流芳的抗元名相文天祥

文天祥出生於南宋末年的一個詩書之家,他21歲中狀元。

1271年,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建元朝。1275年,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南宋都城臨安,即杭州。

南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鬆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未能擋住元軍兵鋒。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元軍講和。

出乎意料的是,文天祥一到了元軍大營,就被元軍扣留。1276年,謝太後見大勢已去,隻好抱著年僅5歲的宋恭帝趙顯出城向元軍獻上玉璽投降。

當時,元軍雖占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和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製和占領。於是,元軍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

文天祥寧死不屈,元軍隻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江蘇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此後,以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南宋左丞相陸秀夫、南宋抗元大將張世傑為首的抗元名臣繼續在福建和廣東一帶抗元。文天祥與陸秀夫和張世傑被後世尊為“宋末三傑”。

1278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廣東海豐五坡嶺撤退的途中,遭到元軍的攻擊,兵敗被俘。

1279年,南宋抗元名相陸秀夫攜年僅8歲的小皇帝宋端宗趙昺在崖山蹈海自盡,南宋滅亡。

同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即北京。途中,元朝利用宋恭帝去勸他投降,他仍然不從,並寫下了千古詩句《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文天祥看來,宋恭帝是君主,不幸失去國家值得同情。但當此之時,社稷為重君為輕,他決不能以忠君的行動去改變他忠於國家的信念。

文天祥押赴大都後,被元軍關在兵馬司土牢,就是後來修建文天祥祠的地方。在被囚的4年中,文天祥也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元宮中為奴,他深知女兒來信其實就是元廷對他的暗示:隻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

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民族氣節。後來,元朝丞相孛羅帖木兒和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先後親自勸降文天祥,但麵對元統治者的軟硬兼施、恩威並用,文天祥均不為之所動,他誓死不降,並在獄中寫下了千古不朽的《正氣歌》,凜然正氣表現了他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北京就義,年僅47歲。文天祥殉難後,人民以各種方式紀念他。

曾經參加義軍的王炎午寫了《望祭文丞相文》,讚揚文天祥像歲寒的鬆柏一樣堅貞。他的死,使“山河頓即改色,日月為之韜光”。

1323年,在文天祥家鄉的郡學裏,他的遺像掛在先賢堂,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為國捐軀的北宋進士楊邦乂、南宋愛國名臣胡銓等並列祭祀。

文天祥不僅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也是一個政治家。他認為南宋的危機主要在內部而非外部,因此積極要求改革。

他曾經上書,要求朝廷加強地方力量以抵禦外侮。同時提出革除祖宗專製之法,通言路、集眾思、從眾謀,發揮中書樞密院的作用,主張用人必須舉賢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諫之士。

但由於諸多因素,未能實現。但事實說明,文天祥的政治主張,不但表達了時代的要求,而且順應了曆史發展的進程。

文天祥晚年的詩詞,集中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鬥精神。其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