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正氣——文丞相祠(2 / 3)

他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文山全集》、《指南錄》和《指南後錄》等,流傳後世的名篇有《正氣歌》和《過零丁洋》等。

文天祥的文集、傳記在民間流傳很廣,曆久不衰,激勵著民族的正氣。

[旁注]

謝太後 (1210年~1283年),本名謝道清,曆史上有名的南宋女政治家。她在1227年被宋理宗趙昀冊封為皇後。宋度宗趙禥即位,尊為皇太後。1275年宋恭帝趙顯即位,尊為太皇太後。當時,宋恭帝才5歲,應眾大臣屢請,隨宋恭帝垂簾聽政。

張世傑 南宋抗元大將。蒙古滅金之後,他投奔南宋,成為南宋末年最重要的軍事統帥和抗元大將,與著名的抗金名相陸秀夫和文天祥並稱“宋末三傑”。

陸秀夫 (1236年~1279年),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他受命於危難之際,殫精竭慮,顛沛流離,試圖力挽狂瀾,維護大宋江山,最終以自己的忠節之舉報效國家。宋末三傑之一。

宋恭帝 (1271年~1323年),本名趙顯,又稱宋恭宗。1276年,元兵侵入臨安,被虜入燕,降瀛國公。後來學佛於吐蕃,僧名合尊。1323年,他因寫詩觸犯文字獄,被元朝皇帝發現,賜死於河西,享年53歲。

元世祖 (1215年~1294年),本名孛兒隻斤·忽必烈, 蒙古族,元朝的創建者。是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孛兒隻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元朝。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製,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在位35年,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閱讀鏈接]

1275年月,文天祥接到南宋朝廷傳旨,命他前赴行在,就是皇帝當時離京寄居之處勤王。文天祥捧讀詔書,痛哭流涕,立即發布榜文,征募義勇之士,籌集糧餉。同時,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把母親和家人送到弟弟處贍養,以示毀家紓難。

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的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達30000人以上。

當時,有一位友人曾對文天祥說:“現在元軍三路進兵,你以烏合之眾迎敵,無異驅群羊鬥猛虎。”

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受君之恩,食國之祿,應該以死報國呀!”

對此,後人為了感念文天祥,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稱之為“文山”或“文文山”,以示敬意或尊重。

紀念愛國名相的文丞相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千古傳誦,激勵著無數仁人誌士,文天祥本人也以實際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文天祥曆來是堅貞不屈、精忠報國的愛國典範,受到人民的愛戴,明朝建立後,不少地方都建祠紀念。

在北京東城、浙江溫州、深圳南山和江蘇南通等地先後興建了文丞相祠。但在文天祥的紀念性建築中,最為著名的要數北京東城的文丞相祠。因為,文天祥不僅被囚、被害於此,名篇《正氣歌》也寫就於此。

1376年,明代文學家、按察司副使劉鬆主持在文天祥就義和被俘囚地附近,在順天府學的右側修建“文丞相祠”。當時,他還把文天祥被害的柴市一帶也改名為“教忠坊”。

1408年,明朝朝廷把祭祀文天祥列入祀典,每年春秋兩次,由順天府官員主持祭祀儀式,同時重修了文丞相祠。

1429年,順天府尹李庸主持重修了文丞相祠。到萬曆年間,順天府督學商為正將文丞相祠從順天府學以西遷至順天府學以東,原祠址改為懷忠會館,丞相祠的規格也有了進一步提高。此後,清代嘉慶和道光年間,都對文丞相祠加以了修繕。

文丞相祠坐北朝南,自南向北由大門、過廳、享堂三部分組成,麵積600多平方米。文丞相祠的大門為牌樓式,進深1.5米,寬3.2米,懸山筒瓦大脊並飾以脊獸,門前一對抱鼓石,兩側砌有青磚反八字影壁,門楣內外正中各懸一匾,門外匾額書“文丞相祠”,門內匾額書“浩然之氣”。

大門與過廳構成一進院落,過廳三間為腰廳,麵闊10.8米,進深五檁8.7米。前廊後廈,大木大式硬山筒瓦大脊,並飾以脊獸,廊柱上有兩副木質楹聯:

地老天荒,不忘一部中華史;

山呼海嘯,齊唱千秋正氣歌。

雷潛九地聲元在;

月暗千山魂再明。

麵向大門的是刻有文天祥像的石碑,上麵書寫有文天祥臨刑前的絕筆,充分表達了文天祥取義成仁的心願: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而今而後,庶幾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