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廳正中立有一尊文天祥半身塑像。相傳,文丞相祠初建的時候,文天祥塑像著儒服,後來才改為宋丞相的官服:頭戴高冠,手執笏板,麵容安詳,雙目炯炯有神,直視南方,三綹黑須飄灑胸前,一派儒雅風範。
文天祥塑像後麵設有一道屏風,屏風正麵書有文天祥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屏風背麵有明代書畫家文征明石刻文天祥的詩《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這首五言古詩,共60句,是文天祥用生命譜寫的《正氣歌》,不僅是他理想美、人格美的體現,而且是其愛國思想的集中升華。
此外,過廳裏有文天祥的“生平事跡展覽”,主要介紹文天祥的“青少年時期”、“入仕後15年間”、“起兵抗元”、“九死一生”、“再舉戰旗”、“兵敗被俘”和“被囚就義”的英雄事跡。
過廳之後為二進院落,院內原有三棵樹齡達百年的古槐和棗樹等。後來,隻剩下了一棵歪脖棗樹,位於享堂前東側。相傳,這棵棗樹為文天祥當年被囚於兵馬司時親手所植。
其奇特之處在於它盡管枝幹虯曲,但都自然傾斜向南,似乎也在學著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為此,有人還在這裏寫了一副楹聯:
雷潛九地聲元在;
月掛千山魂再明。
二進院的主體建築為灰筒瓦、懸山頂式的享堂,是用來供奉並祭祀文天祥的地方。享殿大小同過廳相同。大式懸山筒瓦調大脊,簷下出單昂一鬥兩升鬥栱,是明代建築。
享殿的門楣正中懸有一匾:“萬古綱常。”享殿中間的須彌石座上置一木龕,龕上一匾:“古誼忠肝”,龕內供奉一尊文天祥手持朝笏的彩塑坐像,上懸“浩然之氣”匾額。
在享殿裏麵,除了珍貴的“教忠坊”石刻嵌刻在文丞相祠享堂的西壁上外,還保存有許多曆代石刻等珍貴文物。
最著名的莫過於東壁上嵌刻的唐代大書法家李邕所寫的《雲麾將軍李秀碑》斷碑二礎石,元朝劉嶽申所撰《文丞相傳》碑一通,北牆前有明代王遜刻寫的《宋文丞相傳》和清代的朱為弼寫的《重修碑記》碑一通以及《宋丞相信國公像碑》等。
[旁注]
按察司 官名,明代時,提刑按察使司的簡稱,設立在省一級的司法機構,主管一省的刑名、訴訟事務。同時也是中央監察機關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機構,對地方官員行使監察權。
順天府尹 順天府是明清時期整個北京地區的行政區劃。順天府尹則是北京的治安與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為正三品的文職外官。
抱鼓石 一般是指位於宅門入口、形似圓鼓的兩塊人工雕琢的石製構件,因為它有一個猶如抱鼓的形態承托於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民間稱謂較多,如:石鼓、門鼓、圓鼓子、石鏍鼓和石鏡等。
脊獸 是我國古代建築屋頂的屋脊上所安放的獸件,它們按類別分為跑獸、垂獸、“仙人”及鴟吻,合稱“脊獸”。其中正脊上安放吻獸或望獸,垂脊上安放垂獸,戧脊上安放戧獸,另在屋脊邊緣處安放仙人走獸。
文征明 (1470年~1559年),明代畫家、書法家和文學家。他曾官至翰林待詔。在詩文上,他與明代的文學家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他與明代的傑出畫家沈周、唐寅和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李邕 (678年~747年),唐代書法家。他少年即成名,後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李邕能詩善文,尤其擅長行楷書。
[閱讀鏈接]
據史料記載,在文天祥被擄去元大都至被害的4年中。元朝曾千方百計地對他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他的宋臣。
有一天,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問大臣們:“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誰最賢能?”
群臣奏稱:“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
於是,忽必烈擬下諭旨,授文天祥高官顯位。
投降元朝的宋臣們也寫信相勸,但他回信說:“管仲不死,功名顯於天下;天祥不死,遺臭於萬年。”
後來,忽必烈召見文天祥,許他宰相、樞密使等高職,又被他嚴詞拒絕,並說:“但願一死!”
文天祥就義那天,行刑前,他問明了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
監斬官問:“丞相有什麼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
文天祥不再說話,從容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