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祠薈萃——四大名祠2(2 / 3)

院內有一顆約500年樹齡的明代銀杏樹,也叫白果樹。樹下矗立著一通影壁式的大石碑,由《重修米公祠碑記》、《米南宮誌林序》、《淨明齋記》《米氏宗譜序》、《米氏世係序》五通記事碑拚嵌而成。其中的《米氏宗譜序》記載了米氏從宋朝至明清時期家族的變遷。

[旁注]

明英宗 (1427年~1464年),名朱祁鎮,他即位後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但他由於過分寵信太監,開啟了明代宦官專權之端。後來,他在土木堡戰敗被俘獲釋後,被軟禁於南宮,後因大將石亨等擁戴而複位。

歐陽詢 (557年~641年),曆史上著名的楷書大家,其書法度嚴謹,筆力險峻,被稱為唐代楷書第一。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蘭亭記》;行書有《行書千字文》。他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著有《傳授訣》、《用筆論》、《八訣》和《三十六法》等,是我國書法理論的珍貴遺產。

黃庭堅 (1045年~1105年),北宋著名詩人、詞人和書法家,他是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在詩歌方麵,他與北宋文學家蘇軾並稱為“蘇黃”;在書法方麵,他與北宋書畫家米芾、蔡襄和蘇軾並稱“宋代四大家”;在詞作方麵,他與北宋文學家、詞人秦觀並稱“秦黃”。

《硯史》 宋代書畫家米芾編撰。書中記有26種硯的辨別方法,其中《用品》條,言石理當以發墨為上;《性品》條,論石質剛柔;《樣品》條,述曆代硯之形製。

單懋謙 (1802年~1879年),晚清官員。他曆任左都禦史、工部、戶部和吏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去世後,光緒皇帝曾追賜他為太子太保,諡文恪。單懋謙精通詩詞,擅長書法,著有《峴雲山房遺稿》存世。

王獻之 書法家、詩人,王羲之第七子。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和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清世宗 (1678年~1735年),本名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他在位時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了一係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後來盛世的延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閱讀鏈接]

史載,米芾喜歡石頭,尤其喜歡穿著官服對著奇形怪狀的石頭大拜!

傳說,米芾在安徽無為做通判時,頂頭上司麥知州因搜刮民財不擇手段,被老百姓稱為“麵老鼠”。而秉性耿直,一身清廉的米芾在他的手下任職,尤其去州衙議事需身著朝服向麥知州行禮,這使米芾特別想離開此地。

於是,米芾寫信給州衙。麥知州拆封一看,頓時火冒三丈。信中寫道:“通判米芾,狂妄不法,每逢開衙議事,即具朝服拜石,更甚拜石時還口中念念有詞:寧拜無知石,不參麵老鼠……”

不久,朝廷複旨,米芾被革職。離去時,米芾將自己用的床凳桌椅等全部送給了下屬,自己則泛舟江湖而去。此後,米芾就有了拜石的嗜好。

愛國詩人範成大及其祠堂

範成大是吳郡,即江蘇省蘇州人。他的父親範雩1123年中進士,後任秘書省正字和秘書郎等職;他的母親蔡氏是北宋著名書法家蔡襄的孫女。 因此,範成大自幼年時期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遍閱經史,善為文章。

範成大17歲時,曾應詔赴禮部獻賦頌。次年,父親病故,家境日益貧寒,由於為衣食奔走和撫養弟妹,直到妹妹出嫁後,他才重操學業,專意科舉。所以他後來有“若有一廛供閉戶,肯將篾舫換柴扉”之歎。

此後,範成大在昆山薦嚴寺隨樂備學習,並加入了他們的詩社。當時,還是少年的範成大便寫出了“莫把江山誇北客,冷煙寒水更荒涼”的名句,對於南宋統治者向金朝使節炫耀半壁江山的無恥行為,他給予了尖銳的批評。

範成大早年所作文、賦《館娃宮賦》、《論日力國力人力疏》和《論邦本疏》等代表作大都篇章短小,語言平實,很少用典,在當時都享有盛名。如《館娃宮賦》借吳王夫差信用奸佞、殘害忠良、沉溺聲色之事暗諷時事,一時傳誦。

1154年,範成大中進士後,先任徽州司戶參軍,後被召入京,任監太平惠民和劑局,曆任館職,仕途上比較順利。

1166年,範成大升吏部員外郎,因諫官上書指責他被越級提升,他被免職還鄉。 1169年,範成大被召入朝,任禮部員外郎,年底升起居舍人。

1170年,宋孝宗趙昚令範成大為特使,赴金國改變接納金國詔書禮儀和索取河南“陵寢”事。在金主麵前,他“詞氣慷慨”,“全節而歸”,維護了宋廷的威信,為朝野所稱道。

後來,金世宗複書允許宋孝宗奉遷陵寢,同意歸還宋欽宗梓宮。同年9月,範成大歸來,並寫成使金日記《攬轡錄》和著名的72首紀事詩。

範成大興趣廣泛,他的《攬轡錄》記述出使金國時的所見所聞,具有多方麵的史料價值。如《胭脂井》和《合江亭》等,都是借描寫山川形勝,抒發愛國情懷的佳作。

範成大在當時屬於主戰派人物,因此,他在出使金國時所寫的72首七絕詩,更是集中地表現了他的愛國思想,如: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女僮流汗逐氈並,雲在淮鄉有父兄。

屠婢殺奴官不問,大書黥麵罰猶輕。

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猶解障妖侵。

大梁襟帶洪河險,誰遣神州陸地沉?

這些詩篇通過題詠淪陷區的山川古跡,譴責了宋朝統治者的昏庸誤國,為中原父老傳達了盼望收複失地的心聲,有的詩篇還記載了金國貴族統治下的人民的悲慘遭遇。

範成大回朝後,深得孝宗的器重和信任。此後,他由中書舍人,官至四川製置使、參知政事,他在南宋詩人中最為顯達。

範成大赴任桂林和離蜀歸鄉時所作的《驂鸞錄》、《吳船錄》,記述山川形勝,風土人情,考訂傳聞,轉述異事,不僅可資考證,遊記色彩也很濃厚,其詩境界開闊、詩藻華贍,以清峻瑰麗為特色,五言詩尤為突出。

《桂海虞衡誌》所記載的桂林岩洞、器具、飲食、物產和民俗史料,對研究廣西地方史和西南民族史尤為珍貴。

其中,關於鳥獸、花果、草木、蟲魚的記載,和他晚年所作的《菊譜》、《梅譜》一樣,也是自然科學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所著《吳郡誌》,是我國最早的具有正式規模的地方誌之一,曆來都為曆史學家所重視。

範成大在地方為官時,或盡力鏟除弊端、整頓軍備,或救災賑濟、興修水利,為減輕農民負擔、解除士兵疾苦作了努力。與此相應,他的憂國恤民的一貫思想在其詩歌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183年,範成大58歲時因病辭歸,此後10年,他隱居故鄉蘇州石湖,建有石湖別墅,自號“石湖居士”。他與南宋著名詩人尤袤、楊萬裏和陸遊齊名,號稱“中興四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