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祠薈萃——四大名祠2(3 / 3)

他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張籍等詩人和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

範成大的詩,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1186年,範成大在石湖所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是他一生田園詩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他同時還是著名的詞作家。

著有《石湖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誌》、《攬轡錄》、《驂鸞錄》、《吳船錄》、《吳郡誌》等著作傳世。

此外,範成大在書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南宋文學家嶽珂在《寶真齋法書讚》中稱範成大的書法:

筆勁體遒,可廣可狹。

明代文壇領袖王世貞也稱讚範成大的書法:

書法出入眉山、豫章間,有米顛筆,圓熟遒麗,生意鬱然。

範成大與南宋著名書法家張孝祥並稱為南宋前期的兩大書法名家。

範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時期就有顯著影響,到了清初則影響更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之說。 “劍南”代指南宋愛國詩人陸遊,而“石湖”則代指範成大。

1193年,範成大病逝於石湖。

範成大的石湖別墅曆年久遠,早已湮沒。據文獻《橫溪錄》記載,盧師邵先生曾在此建範文穆公祠,祠堂三間麵陽,其眉揭昆山舊額“石湖書院”。另據文獻《石湖誌》記載:

公後見東宮曰石湖已拜宸翰,有‘壽櫟堂’願得寶書,太子書三大字賜之。

“壽櫟堂”係1518年監察禦史盧雍為紀念範成大而建,此時範成大已去世325年。內有禦碑亭,置禦碑“石湖”兩字石刻,中有“賜成大”3個小字。碑的下方為範成大自敘,共471字。

1520年,明代禦史盧雍在石湖茶磨山北、行春橋南重建並更名為“範文穆公祠”。次年,他將範成大手書《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摹刻石碑,嵌於祠壁。

1612年,明代參議範允臨重建了範文穆公祠。1639年,明崇禎時的巡撫張國對祠廟進行了修繕。

到了清乾隆年間,宮廷畫家、蘇州人徐楊所作《盛世滋長圖》對當時的範文穆公祠全貌進行了描繪,依山臨湖,規模宏大。

1798年,清翰林院編修範來宗對範文穆公祠做了修繕。廊上有範來宗記,清代文學家吳錫麒書“重修石湖範文穆公祠記”石刻4通。廊間另有“天鏡閣記”石碑2通,由清代官員任兆炯撰,清代書法家王文治書。

後來,同治年間對範文穆公祠進行了重修。修複一新的範成大祠背山麵湖,東向,有祠門、享堂兩進,左右以廊相連,中為庭院。

祠門額“範文穆公祠”,麵闊三間,硬山頂。享堂麵闊三間,硬山頂。堂內懸“壽櫟堂”匾,有範成大塑像。兩旁有對聯:

萬裏記吳船蜀山巴水經過處;

千秋崇廟祀行春串月感懷時。

在殿堂的正中塑有範成大坐像,身穿宋服,手執書卷,神態凝思。祠壁嵌7通石碑,為範成大所書的《四時田園雜詠六十首》。左右壁間嵌明代石刻田園詩碑7通,詩、書、刻俱佳,堪稱珍品。

[旁注]

蔡襄 (1012年~1067年),字君謨,宋朝官至杭州府事。死後被追封為禮部侍郎。蔡襄主持建造了我國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吳王夫差 本名姬夫差,春秋吳國末代國君。經過曆年的戰爭,在公元前482年,奪得霸主地位。但由於連年的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後被越軍乘虛而入,吳國滅亡於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自刎。

宋孝宗 (1127年~1194年),名趙昚,南宋最傑出的皇帝,在位27年。他在位期間,平反嶽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複中原。在內政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加強集權,重視農業生產。宋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史稱“乾淳之治”

《吳郡誌》 又作《吳門誌》,即南宋平江府誌,為北宋文學家範成大的地方誌名作。共50卷,分沿革、分野、戶口稅租、土貢和風俗等39門。藝文未列專門,而是將有關內容分附各門之下,此法後人多有仿效。

陸遊 (1125年~1210年),南宋詩人,曾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製。他創作的詩歌很多,存有9000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嶽珂 (1183年~1243年),南宋文學家,南宋著名抗金英雄嶽飛之孫,嶽霖之子。嶽珂著述甚富,著有《籲天辯誣》、《天定錄》等書,結集為《金佗粹編》。又著有《桯史》15卷、《玉楮集》8卷、《棠湖詩稿》1卷、《續東幾詩餘》、《小戴記集解》(稿佚)、《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1卷等。

張孝祥 (1132年~1170年),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他曆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官至顯謨閣直學士。著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傳世。《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

盧雍 明武宗正德年間進士,授監察禦史。1518年,他做監察禦史時巡撫四川,很有德政,後晉升四川提學副使,還未到任便去世了。他著有《古園集》。

吳錫麒 (1746年~1818年),清代文學家。他曾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後升國子監祭酒。他生性耿直,不趨權貴,但名著公卿間。著有《有正味齋集》73卷、《有正味齋文續集》、《有正味齋尺牘》、《有正味齋曲》、《有正味齋南北曲》、《有正味齋詩》、《有正味齋詩集》和《有正味齋賦稿》等。

[閱讀鏈接]

南宋時期,南宋與金劃淮河為界,並以“侄兒”的身份卑事金國。後來,宋孝宗皇帝決心廢除使臣向金國皇帝跪拜受書這一恥辱性的禮儀。1170年,宋孝宗決定派使臣前往金國,求趙宋皇室陵墓所在的河南鞏、洛之地,並重議兩國交換國書的禮儀。

滿朝文武麵麵相覷,竟無一人敢奉命北上。因為,大臣們都清楚,南宋當時想以“祈請”的方式收拾失去的河山與尊嚴,不啻於癡人說夢,就連宋孝宗本人也知道,此行不但沒啥勝算,還凶多吉少。

後來,範成大抱著必死的決心挺身而出。臨行前,宋孝宗驚詫地對他說:“朕不敗盟發兵,何至害卿!齧雪餐氊,理或有之。”

盡管範成大在金國幾乎被害,但最終還是用實際行動,捍衛了南宋的尊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