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第一宅—— 王家大院1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的靜升鎮。此院是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是由曆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的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後建成。
王家大院的建築,有著“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的特征。且凝結著自然質樸、清新典雅、明麗簡潔的鄉土氣息。
在古建範疇,它的藝術內涵可謂貫穿種種,無所不包。它們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築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築藝術博物館。
王氏家族始建王家大宅
元朝年間,在山西省靈石縣的靜升地區,有一個務農兼賣豆腐為生的小商販,他的名字叫王實。
由於他為人敦厚,加之技高一籌,因此生意十分的好。生意好了,他掙的錢也就越來越多,從此以後,他的手藝便一代傳一代。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一次偶然的機遇,王家曾經捐獻24匹良馬支持清政府,因而受到了康熙帝的褒揚,從此借助清政府的支持,王家的生意規模逐漸擴大,資本也日趨雄厚。
在王家興盛期間,王家族人通過正途科考、異途捐保和祖德蔭襲三條途徑,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其中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
因此,王家由原來最初的平民百姓發展成為了居官、經商、事農綜合型的豪門望族了。據有關記載,王氏家族在明朝天啟年間,經營的農業、工業和商業等均已步入了鼎盛時期。
在此前提下,由於王家受明清兩朝提倡的大家庭禮製思潮影響,從明朝至清朝,王家一代又一代在外地經商或做官的族人,和其他官商大吏一樣,為了實現不忘水源木本、光宗耀祖和炫耀門庭的宿願,他們在擁有錢財權勢之後,便不惜巨資在家鄉富家灘鎮溝峪灘村大興土木,營造住宅、祠堂、墳塋和開設店鋪與作坊等。
除此以外,王家還在當地辦有義學,立有義倉,而且修橋築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捐修文廟學宮等,後又修建了著名的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始建於明末清初,鼎盛於清朝晚期,建築布局非常嚴謹,風格典雅別致,是典型的明清四合庭院式建築群。
王家大院最早的建造工作是從村西張家槐樹附近開始的。建築工程開始之後,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因而修建了明朝天啟年間最龐大的建築群“三巷四堡五祠堂”,其總麵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
其後,大院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均有擴建,最後形成了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的龐大建築群。
這裏的“五巷”分別是:鍾靈巷、裏仁巷、擁翠巷、鎖瑞巷和拱秀巷。
“五堡”分別是:恒貞堡、拱極堡、和義堡、崇寧堡和視履堡。
其中,恒貞堡又名紅門堡,始建於1739年至1793年。拱極堡又名下南堡,始於1753年建成。和義堡又名東南堡,與拱極堡同年建成。崇寧堡又名西堡子,始建於1724年至1728年。視履堡又名高家崖,始建於1796年至1811年。
至於“五祠堂”,現在僅有建成於嘉慶元年的孝義祠保存完好。另有主祠堂內建於1804年的戲樓幸存。
這“五巷五堡五祠堂”的龐大建築群總麵積達25 萬平方米以上。因此,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一句 “王家歸來不看院”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