祓祭 我國一種古老的祭祀儀式,屬於一種感生巫術。祓除的用意,在於閑春水蕩滌不潔,祈求生育。這種巫術原本是施於女子的。
舉人 本謂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王學浩 (1754年~1832年),清代畫家,字孟養,號椒畦。1786年舉人,為人恬澹曠適。對於畫作用墨能入絹素之骨,比人深一色。晚年專用破筆,雄渾蒼老,脫盡窠臼。畫格為之一變。著有《山南論畫》,立論精當。
[閱讀鏈接]
留園書條石在蘇州園林中數量是最多的,其中絕大部分為清嘉慶年間,劉恕為園主時從別處尋覓所得,還有一部分係園主家中的曆代收藏。
留園的書條石品質也較為上乘,園內廊長壁多,為安置書條石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其內容主要是介紹書法,法帖大都集自南派著名帖學諸家,從晉代的鍾、王,至唐、宋、元、明、清共有100多位書家珍品。包括曆代名人法帖真跡和古舊拓本,由著名工匠勒之以石。
重修後建築更加華美
1873年,劉園的園林部分為清代兵備道按察使盛康購得。盛康成為園主後,對劉園進行了繕修加築,改名為留園。
新修後的留園內嘉樹榮而佳卉茁,奇石顯而清流通,涼台燠館,風亭月榭,迤邐相屬,建築比昔日更加雄麗。
盛康在1888年至1891年間,增辟東山絲竹、冠雲峰 、林泉耆碩之館等建築。
東山絲竹原在園內東園一角,創建於1891年,這是園林中第一座室內雙層三麵看樓戲台。
據記載,整座戲廳坐南向北,共三間,戲台築於廳南中間,屬凸字三麵伸出,後麵還附建了戲房,上下兩層,各有三間,戲台以北為觀眾席。
這裏有一副舊時楹聯,道:
一部廿四史,衍成今古傳奇,英雄事業,兒女情懷,都付與紅牙檀板;
百年三萬場,樂此春秋佳日,酒坐簪纓,歌筵絲竹,問何如綠野平原。
楹聯的落款是:“俞樾題留園東山絲竹”。
楹聯的上聯用“廿四史”、“今古傳奇”和“付與紅牙檀板”等詞,點出了東山絲竹的作用是戲台,下聯寫出了人們在此賞戲聽曲的愉悅。
林泉耆碩之館為盛康所建,位於留園的東北角。館內有兩匾,南邊“奇石壽太古”,北邊“林泉耆碩之館”,“冠雲峰讚序”屏門對著冠雲峰。
林泉耆碩之館為一屋兩軒,南北裝修不同。北為方梁,有雕花,南為圓梁,無雕花。窗及地坪方磚也有所不同,故又稱“鴛鴦廳”。廳為四麵廳形式,單簷歇山造,其北兩角飛簷上塑有鳳穿牡丹圖案。
林泉是指林泉石,是遊憩之地。耆,指高年。碩,有名望的人。因此,這裏是指老人和隱士名流的遊憩之所。
整座建築精美雅麗,被譽為我國古典廳堂建築的精品之作。這裏的一副楹聯道:
餐勝如歸寄心清尚;
聆音俞漠託契孤遊。
此為舊聯,上款:“裕麒仁兄觀察大人大雅”,下款:“磊堪張祖翼”
林泉耆碩之館楹聯二道:
瑤檢金泥封以神嶽;
赤文綠字披之寶符。
此為舊聯,上款:“玉書觀察仁兄大人雅鑒”,下款:“淵若汪洵書”。
聯中的“瑤檢”即禦書,“金泥”即玉璽。“赤文”出自道教經典《河圖書》“黃帝見鯉魚,長三丈,身無鱗,赤文成字”之句,“綠字”出自《晉書·地理誌》中“大禹觀於蜀河,而變綠字”之句。
林泉耆碩之館楹聯三道:
勝地長留,即今曆劫重新,共話縐雲來父老;
奇峰特立,依舊幹霄直上,旁羅拳石似兒孫。
此聯為園中舊聯新書,原聯為清人朱霆清書,掛在林泉耆碩之館內。此外,林泉耆碩之館還有楹聯道:
此峰疑天外飛來,曆劫飽風霜,夐絕塵寰誰仲伯;
斯地為吳中最勝,後堂繞絲竹,婆娑歲月若神仙。
楹聯的落款是:“朱霆清題留園林泉耆碩之館”。楹聯的上句讚揚了留園的峰石,下句讚揚了留園林泉耆碩之館的美景,並發出了“後堂繞絲竹,婆娑歲月若神仙”的感歎
盛康在1892年建立了義莊,匾額為“龍溪盛康義莊”。盛家祠堂為義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坐落在留園大門西側。祠堂共分四進,後兩進為樓,樓兩側建有風火牆。
盛康除新建了盛家祠堂、住宅外,還新增了汲古得修綆 、佳晴喜雨快雪亭、揖峰軒和月榭星台等建築。
“汲古得修綆”取自唐代詩人韓愈“汲古得修綆”詩句。綆,即指井索。修綆,即長索。汲古得修綆的意思是,鑽研古人學說,必須有恒心,下工夫找到一根線索,才能學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須用長繩一樣。汲古得修綆從前便是書房。
佳晴喜雨快雪亭在讀書處的北邊,是一座卷棚歇山頂單簷方亭,東與冠雲台隔廊相望。亭中有楠木紗槅6扇,夾堂板上刻有猿羊虎象犬獅圖案,裙板上刻有蘭花圖案,為明代遺物,園藏珍品。亭外曲廊相圍,有對景石雕牡丹花壇。
“佳晴喜雨快雪亭”的亭名為集詩文碑帖之語妙合而成。“佳晴”取自宋代詩人範成大“佳晴有新課”詩句;“喜雨”即及時雨,取自儒家經典《春秋穀梁傳》“喜雨者,有誌於民者也”句意;“快雪”則為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亭名的3個詞均對農事有利,又可指園中四季景物。
“揖峰軒”取自宋代思想家朱熹《遊百丈山記》中“前揖廬山,一峰獨秀”之句。此建築西有一湖石名“獨秀峰”,軒前庭院稱“石林小院”,庭院內有晚翠、迎暉、段錦和競爽等太湖石峰。
舒嘯亭原名月榭星台,後來人們借晉代詩人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之句,取名“舒嘯亭”。舒嘯亭為圓形攢尖式,建築在西部土山上,下臨清流。
當時的留園,山石之奇以冠雲峰、岫雲峰和瑞雲峰三峰為最,巍然挺立,尤以冠雲峰為最巨。成康的兒子盛宣懷曾以此峰之名分別名其3個孫女,故又稱之為留園姐妹三峰。
關於姐妹三峰還曾發生過一些有趣的軼事。當時留園東部這3塊太湖石,盛宣懷非常喜歡,並以這3塊太湖石的名字,分別給家中3個孫女兒取作小名。也許是曆史的巧合。石頭的狀況在盛宣懷的3個孫女中也有反映。
盛毓青,小名冠雲,盛冠雲說:“因公公給我起的名字吉祥,我身體一直非常健康,所以我幹脆用冠雲作我的大名了。”
盛毓珠,小名岫雲。還有一個小妹叫瑞雲,幼時不幸夭折,後來下人告訴盛宣懷,這塊瑞雲峰的峰頭是用粘膠連接的,不是一個完整的太湖石峰。
盛宣懷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按迷信說法,把一塊斷了頭的峰石去命名自己的一個孫女,當然是非常不吉利的。
於是,盛宣懷一氣之下,命人將斷了的峰頭取下,撂在瑞雲峰的身旁,至今仍靜臥在峰旁。這塊峰頭呈三角形,長約1米,寬約0.6米,厚約0.35米。顏色、紋理和瑞雲峰一樣。
留園裏的假山和峰石,造型奇特,曆史悠久,有些峰石還曾發生過許多動人的故事。這些撲朔迷離的故事給古老的留園增添了幾分神秘的美。
康盛擴修以後的留園約有26000多平方米,比昔日劉園更增宏麗。後盛家人又購買下了程祠址,建了四進大宅,使園林規模更加宏大。
留園的建築經盛康繕修加築,建築增多且體量趨高大,裝修華美,比昔日更增雄麗,一改昔時園中深邃的氛圍。
留園園中建築題名“花好月圓人壽軒”、“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心曠神怡之廔”和“少風波處便為家”,以及五峰仙館中自題聯:
曆宦海四朝身,且住為佳,休辜負清風明月;
借他鄉一廛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
這些都反映了盛康享受晚年的得意心情,這在退隱官員所建的園林中是非常罕見的。
後來盛氏沒落,留園因各種原因被毀廢了。存留下來的留園是後來按照曆史資料重建的。重修後的留園以其獨創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築藝術而享有盛名。
層層相屬的建築群組,變化無窮的建築空間,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虛實相間,曠奧自如,令人歎為觀止。
一進大門,留園的建築藝術處理就不同凡響,狹窄的入口內,兩道高牆之間是長達50餘米的曲折走道,造園家充分運用了空間大小、方向、明暗的變化,將這條單調的通道處理得意趣無窮。
留園大門處的楹聯為:
幾處樓台畫金碧;
個中花石幻靈奇。
此聯為抱柱對,懸掛在門廳兩側。在楹聯中,盛讚了留園樓台和花石的美。過道盡頭是迷離掩映的漏窗、洞門,中部景區的湖光山色若隱若現。繞過門窗,眼前景色才一覽無餘,達到了欲揚先抑的藝術效果。
留園內的通道,通過環環相扣的空間造成層層加深的氣氛,遊人看到的是回廊複折、小院深深是接連不斷、錯落變化的建築組合。
園內精美宏麗的廳堂,則與安靜閑適的書齋、豐富多樣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涼台燠館、迤邐相屬的風亭月榭巧妙地組成有韻律的整體,使園內每個部分、每個角落無不受到建築美的光輝輻射。
[旁注]
兵備道 官名。明製於各省重要地方設整飭兵備的道員,置於各省重要地區,掌監督軍事,並可直接參與作戰行動。此官由按察使或按察僉事充任,是分巡道的一種。又稱兵備副使,兵憲。清代沿置.有整飭兵備道、撫治兵備道等稱謂。
戲 即戲曲,是我國特有的民族藝術,曆史上也稱戲劇。我國戲曲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門傳統藝術。遠離故土家鄉的人甚至把聽、看民族戲曲作為思念故鄉的一種情懷。
張祖翼 (1849年~1917年),字逖先,號磊盫,又號磊龕、濠廬,又號梁溪坐觀老人。清末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他是最早走出國門看世界的清朝名士之一。
玉璽 指皇帝的玉印。璽是始出於周,到了周朝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而臣民所用隻能稱為印。 “玉璽”一詞,最早由秦始皇提出,他規定隻有皇帝使用的大印才能稱為玉璽。
道教 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深深紮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廣泛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精華思想內容。道教起源於上古鬼神崇拜,發端於黃帝和老子,創教於張道陵。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以丹道法術為修煉途徑,以得道成仙為終極目標,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和家庭和睦。
大禹 姒姓,夏後氏,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後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他是我國傳說中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曆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我國國土為九州。
韓愈 (768年~824年),字退之,唐朝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評價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10卷等。
範成大 (1126年~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南宋詩人,諡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他與楊萬裏、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春秋穀梁傳》 是為《春秋》作注解所著,為儒家經典之一。《穀梁傳》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來注解《春秋》,是研究儒家思想從戰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傳說孔子的弟子子夏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穀梁,穀梁將它寫成書記錄下來,成書時間是在西漢。與《左氏傳》和《公羊傳》被稱為“《春秋》三傳”。
王羲之 (303年~361年),字逸少,號澹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曆任秘書郎、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
盛宣懷 (1844年~1916年),字杏蓀,又字幼勖、荇生、杏生,號次沂,清末官員,官辦商人,買辦。洋務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和慈善家,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和“中國商父”。
[閱讀鏈接]
留園中的瑞雲峰還曾有一段不平凡的曆史。
據記載, 1123年春,北宋朝中一位大臣在蘇州采辦花石綱。
當時,蘇州太湖西山東麓有兩座小島,島上各有一太湖石峰,有如二女,正好相對立。大峰稱之大謝姑、小峰稱之小謝姑。大謝姑高約12米,玲瓏嵌空,竅穴千百,非雕刻所能成。
那位大臣為了運送大小謝姑還打造了兩艘大船,但後來小謝姑因各種原因被棄置在了河濱。相傳此峰屢現瑞光,所以人們就稱它為“瑞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