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園林——留園(2 / 3)

一雲峰位於在明瑟樓南的假山中,石上鐫有“一梯雲”3字,其側隱約可見“一雲峰”3字,峰高丈餘,屹立於假山石徑旁,如雲似帆。

篛帽倚立在冠雲峰旁東側,石高不過丈,石上部形如箬帽,故有此名。石背麵鐫有劉恕所題“篛帽峰”字。

可惜此峰曾折裂,人們用鐵搭連之,暗合清代學者潘奕雋詩“不必低頭效苦吟”之句,真是恰如其狀,描繪得惟妙惟肖。

拂袖在東園一角,石上攀附淩霄一株,石高約一丈,其身拂出一角如古人袍袖,故有此名。清代學者潘奕雋有詩道:

介石心原不染塵,餐霞幾歲學修真。

浮邱把袂還招手,同調應呼澹蕩人。

玉女在“綠蔭”西牆邊,青楓下,石高不滿丈,前臨荷池,霧鬢風鬟,素裳曳地,亭亭玉立,如一美人,故有此名。

奎宿在曲溪樓前濠濮亭旁,石高兩米餘,貌不驚人。唯其形狀與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奎宿形狀極為相似,故稱奎宿。在最早的天文著作《石氏星經》中有關於奎宿的描寫:

奎十六星,形如破鞋底,在紫垣後,傳舍下。

劉恕還喜好書法名畫,他將自己撰寫的文章和古人幾百方條石法帖,勒石嵌砌在園中廊壁。後來保存的書條石,基本是劉恕留下的。

劉恕還遍請當地名家,集各家之長,融會貫通,對東園故址改建,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經過劉恕的重修,劉園雖然比東園增加了建築,但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靜之趣。當時園林有內園、外園之分,內園即劉恕住宅部分,外園即園林部分。

劉園中建有古木交柯、還讀館、卷石山房、明瑟樓、綠蔭、曲溪樓、掬月亭、含青樓、垂楊池館、個中亭和半野草堂皇等。

古木交柯位於園林的東南方,是一個幽僻的小庭院。此處雖無奇峰秀石,但高牆下用素磚砌築的花台上山茶怒放,柏枝凝翠,紅綠相間,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粉牆上嵌有“古木交柯”磚匾一方,但後來由於歲月的洗刷,舊題已久摩滅。存留下來的是後來盛康為園主時補書的,在題名的左邊有跋文:

此為園中十八景之一,舊題已久摩滅,爰補書以彰其跡。丁巳嘉平月,道蓀鄭思照識。

鄭思照為盛康幕僚,在後來的1910 年曾測繪《蘇州留園全圖》,補書時間為 1917 年。

在古木交柯的花台中原有古樹兩棵,一為古柏,一為耐冬,耐冬即為山茶一種。但是兩樹都已死亡,隻是古柏雖死,但軀幹還在。後來為正其名,又移栽了古柏和耐冬兩棵,形成景觀。兩樹交柯連理,紅綠相交。

古木交柯花台雖為磚砌,但造型古樸典雅,別有風味。此處僅植兩樹、置一匾,就構成了一幅充滿生趣、耐人尋味的圖畫。

這裏運用了傳統國畫中最簡練的手法,以牆作紙,化有為無,化實為虛,使整個空間顯得幹淨利落、疏朗淡雅。

還讀館即存留下來的還我讀書處,位於五峰仙館的北側。“還讀館”這個名稱來自於晉代陶淵明的《讀山海經》:“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還讀我書齋所在的地方從前是書齋,劉恕建築為樓,時稱“還讀館”,後來盛康為園主時稱“還讀我書齋”。

卷石山房即存留下來的涵碧山房,位於古木交柯的西北方,東麵緊靠明瑟樓。劉恕為園主時稱“卷石山房”,後來盛康為園主時名“涵碧山房”。“涵碧山房”這個名稱來自於宋朱熹詩“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

涵碧山房建築麵池,水清如碧,“涵碧”兩字不僅指池水,同時也指周圍山巒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為名。

涵碧山房建築三間,因建築前臨荷池,故通常又稱荷花廳,清代文學家俞樾《留園記》中的“涼台燠館”即是指此。

“明瑟樓”這個名稱來自於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目對魚鳥,水木明瑟”之句。此處環境雅潔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有此名。

明瑟樓為兩層半間,卷棚單麵歇山造,樓上三麵置有明瓦和合窗,樓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邊一峰屹立,上鐫“一梯雲”3字。樓梯麵東牆上,有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的“飽雲”兩字磚匾一塊。

綠蔭的建築臨水而築,取元末詩人高啟《葵花詩》中“豔發朱光裏,叢依綠蔭邊”為名。軒南庭院牆上有石匾嵌於其上,有清代史學家錢大昕書“花步小築”。綠蔭建築的西側原有一株古楓,小軒籠罩在樹蔭下,故有此名。

曲溪樓也是臨水而建,緊挨著濠濮亭,為兩層單簷歇山式建築。樓隻有前半部分,下為過道,狹長,進深僅3米左右,南北長10多米。

掬月亭即存留下來的濠濮亭。濠濮亭為方形四角單簷歇山式建築,其北挑出水麵而築。劉恕時稱此亭為“掬月亭”。後來盛康為園主時名“濠濮想亭”,後易名濠濮亭。

含青樓即後來遠翠閣,位於還我讀書處的西邊。 唐朝詩人方幹有詩道:

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

詩與景符,故有此名。劉恕時曾名“空翠”,後改名“含青樓”,後來盛康時名“遠翠閣”。遠翠閣實質上為樓,其上三麵都置有明瓦和合窗,兩層,單簷歇山造。

從曲溪樓北行,有水榭名“清風池館”。清風池館的建築為水軒形式,單簷歇山造。劉恕時稱“垂楊池館”,後來盛康時改名為清風池館,昔署匾為“清風起兮池館涼”。

清風池館傍水池東側而築,開敞不設門窗,清風徐來,分外舒適。清風拂麵,池水泛起粼粼碧波,池館變得清涼爽人。這裏有一副楹聯為:

牆外春山橫黛色;

門前流水帶花香。

楹聯的落款是:“楊沂孫題留園清風池館”。此為舊聯借用,篆書。掛在清風池館內,聯語和環境相符。上聯詠遠借之景。黛色,就是深青色,是遠山的天然美色。

下聯詠近觀之景,似輕柔明透的流水,還有醉人的花香。山水本是自然界中富有魅力的基本景觀,聯語還賦予它們以豐富的感情。“橫”和“帶”兩字突現了山水之性格、神采,有妙造自然之趣。山水與人們的感情相交流,引起人們更美的遐思。

此處還有一幅清代書法家楊沂孫的楹聯。楹聯道:

鬆陰滿石閑飛鶴;

潭影通雲暗上龍。

楹聯的上聯詠景色之清幽。鬆枝虯幹,濃陰瀉地,奇石蔽日,而清腥秀逸、體態翩翩的飛鶴悠閑地在池邊活動。由於仙人騎鶴的神話故事廣為流傳,人們往往將鶴與神仙隱士連在一起,因此尋常之景被寓超凡脫俗之趣。

下聯詠水潭倒影之奇妙。樓台亭閣、綠樹濃陰、白雲、豔陽、鬆影,全都倒映入清潭,微風乍起,隨波蕩漾,美如神話中的水晶仙宮。這裏“上龍”是指鬆影,將鬆樹比作龍蛇或龍影在古代詩作當中運用十分廣泛。

水光、樹陰、閑雲和飛鶴,虛實、靜動交相輝映,使人心靈愉悅,塵念煩憂盡去,富於佛家禪機悟趣。

個中亭即存留下來的可亭,位於涵碧山房的北邊。在亭中南望,“涵碧山房”與“明瑟樓”形如一艘航船,停泊在水邊。整組建築打破了整齊劃一的布局,給人既有變化而又美觀自然的感受,體現了中國山水畫法中主景偏右的傳統手法。

可亭為六角,飛簷攢尖,劉恕時稱“個中亭”,後來盛康時稱“可亭”。可亭楹聯可亭處有多幅楹聯,其一為:

園古逢秋好;

亭小得山多。

楹聯的落款是:“鄭文源題留園可亭”。鄭文源的題聯還有一處:

園林甲天下看吳下遊人載酒攜琴日涉總成彭澤趣;

瀟灑滿江南自濟南到此疏泉疊石風光合讀涪翁詩。

此聯的落款是:“鄭文源題留園半野草堂”。

此聯後來被懸掛於可亭。聯中的彭澤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陶淵明曾任彭澤令,故世稱“陶彭澤”。涪翁指的是北宋詩人黃庭堅,黃庭堅曾被謫涪州,自號“涪翁”。

此聯的上聯讚美蘇州園林之美、遊人之盛、情趣之雅。聯中所引用的陶淵明,表現出一種閑適高雅的生活情趣。下聯敘作者行跡,詠疏泉疊石之美景。聯語將園林山水之美和黃庭堅的寫景詩並稱,景美詩美,相得益彰,令人回味。

可亭處的楹聯其三為:

水轉桐溪約秋禊;

路尋花步賦春遊。

楹聯落款是:“佚名題留園可亭”。

對聯中的秋禊,是指古人於夏曆七月十四日臨水祓祭,以清除不詳,稱為“秋禊”。聯中的花步亦稱“花步小築”。

可亭處的楹聯其四為:

唯曰進德焉修學焉是在我爾;

從慈永安矣其樂矣蓋有天乎。

楹聯的落款是:“俞樾題留園可亭”。俞樾是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他一生著述不倦,主要著述有《春在堂全書》、《小浮梅閑話》、《右台仙館筆記》、《茶香室雜鈔》等。

俞樾曾經與留園主人盛康是好友,和盛康相比,俞樾在官場顯得不是很得意,而他離開官場專心於學卻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在這副楹聯中,人們能夠看到一代國學大師修學、修德的崇高品質。

可亭處假山與“涵碧山房”中間僅一池相隔,形成南北對景。假山旁有古老銀杏兩棵,樹冠相連,濃蔭蔽日。

可亭處假山沿池呈東西走向,長36米,南北寬14米,高約4米。山間有石徑二條,一條往上至可亭,一條沿池高低曲折至小蓬萊曲橋。

從1789年清代舉人王學浩所繪園林圖中能夠看到,最初的假山為平岡小坡,上置茅亭一間,頗有山林風味。

後來,經劉恕修建,把其他廢圃中搜羅來的零星湖石夾雜黃石掇疊於此,以造就池對麵“卷石山房”相適稱的景觀。

[旁注]

太湖石 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因盛產出於太湖地區而古今聞名,是一種玲瓏剔透的石頭。太湖石是一種包涵曆史文化的東西,是中華賞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潘奕雋 (1740年~1830年), 清代著名書畫家、藏書家。字守晟,一作守愚,號榕皋,又號水雲漫士、三鬆居士。1762年中舉,1772年進士,官戶部主事,充方略館總校官、四庫全書館分校官,官內閣中書、文淵閣檢討。

奎宿 二十八宿中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參,觜中的奎。屬木,為狼,為西方第一宿,有天之府庫的意思,故奎宿多吉。

《石氏星經》 我國戰國時期魏國天文學家石申的著作。據南朝時代梁阮孝緒的《七錄》說﹐石申著《天文》八卷﹐這大概是石申著作的本名﹐大約在西漢以後才被尊稱為《石氏星經》。

書條石 刻寫曆代名家的題詞和詩文的石壁或石頭,稱作“書條石”,屬於傳統文化或書法藝術的範疇,旨在介紹書法,一般都由著名書法家書寫,巧匠高手摹刻,被稱為“雙絕”。在建築藝術上占有一定位置,是祖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晉代 我國曆史上9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之一。265年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後遷都長安。316年滅西晉。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兩晉總曆時156年。

北魏 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王朝,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朝代,又稱北魏,拓跋魏,元魏。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酈道元 (約470年~527年),字善長。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他博覽奇書,撰《水經注》40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

《水經注》 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係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曆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麵對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方幹 (809年~888年), 字雄飛,號玄英,擅長律詩,清潤小巧,且多警句。其詩有的反映社會動亂,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發懷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懷。去世後,門人相與論德,諡“玄英先生”,並搜集他的遺詩370餘篇,編成《方幹詩集》傳世。

楊沂孫 (1812年~1881年),清代書法家。字子輿,一作子與,號泳春,晚號濠叟。1843年舉人,官至鳳陽知府。楊沂孫以篆書著稱於世,行書較罕見,但也寫得很好。

禪機 佛教禪宗和尚談禪說法時,用含有機要秘訣的言辭﹑動作或事物來暗示教義,使人得以觸機領悟。也指能以發人深省富有意味的妙語。

黃庭堅 (1045年~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之稱。1067年中進士,曾擔任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等職。詩歌方麵,他與蘇軾並稱為“蘇黃”。書法方麵,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