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園林——留園(1 / 3)

古典園林——留園

留園是我國著名古典園林,位於蘇州金閶門外,以園內建築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並稱我國四大名園。

留園占地20000多平方米,集住宅、祠堂、家庵、園林於一身,綜合了江南造園藝術,並以建築結構見長,形成一組組層次豐富,錯落相連的,有節奏、有色彩、有對比的空間體係。

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卓越智慧和江南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和特色。

富有山林之趣的東園

1593年,明太仆寺少卿徐泰時罷官歸田後,在蘇州金閶門外建造園林,名為東園,這既是留園的前身。徐泰時能夠建成東園,和他的做官經曆是分不開的。

早在1580年,41歲的徐泰時考中進士,被授予工部營繕主事,後以勞績晉升為營繕郎中。

後來,明神宗興建壽陵,徐泰時被派到工地管理壽陵的建造。這一段時間的修陵經曆,為徐泰時以後建東園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修陵之後,徐泰時因平時慷慨任事,自持才高,得罪了上司與同僚,被彈劾,後來被罷職了。

徐泰時罷官回歸故裏蘇州後不問世事,在1593年開始專心建築東園和西園。西園為佛寺,即後來的戒幢律寺,東園為園林,即留園前身。

由於徐泰時仰慕範仲淹,取《嶽陽樓記》的含義,題園中主體建築名為後樂堂。但後樂堂被毀,後來劉恕為園主時擴建為“傳經堂”,到盛康為園主時,因得文征明停雲館藏石,更名為“五峰仙館”。

五峰仙館位於大門的北方,為留園一座最大的建築,由於五峰仙館的梁柱均為楠木,又稱楠木廳,有“江南第一廳堂”之譽。這裏的一副楹聯道:

白雲怡意;

清泉洗心。

楹聯的落款是:佚名題留園五峰仙館北浣雲沼東邊牆。

楹聯主要寫山居生活的情趣。上聯中的白雲,一方麵是隱逸的象征,一方麵又是禪家常用的喻象,象征著不染不著、無拘無縛的自由心態。

下聯表達的是以清澈的泉水滌蕩心中的雜念,使心誌純潔專一,頗富玄理色彩。全聯言簡意賅,意趣恬淡,富有玄理妙思。

此楹聯出自南朝梁時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一詩,詩道: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隻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五峰仙館內還有楹聯為:

雨後靜觀山意思;

風前閑看月精神。

楹聯落款是:梁讞集自宋人邵雍詩題五峰仙館內大理石插屏。

表示此幅楹聯是為館內的大理石插屏所題。

五峰仙館的這塊大理石圓形座屏的石麵紋理色彩仿佛一幅“雨霽圖”,而左上方的朦朧石暈又恰成雲中月,故聯語選取了富有詩意的自然景物,如新雨洗過的青山、清風和明月,景清而意遠,仿佛天然水墨圖畫。

聯中的“山意思”和“月精神”,賦自然風景以人情味,和李白《獨坐敬亭山》中“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意境異曲同工,寫出了山和月的個性,人與山月,好像主人和賓客一樣,是物我交感的絕好說明。

五峰仙館還有楹聯道:

曆宦海四朝身,且住為佳,休辜負清風明月;

借他鄉一廛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

楹聯落款是:“盛康題留園五峰仙館”,這是後來園主盛康的自撰聯,聯中的“且住為佳”,出自晉人帖:

天氣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為佳爾。

盛康精通醫道,原在常州開過藥店,因所獻丹藥治愈慈禧太後的慢性皮炎而得到青睞。

此後,憑借著自己的才能,盛康在官場上非常得意,不斷升遷。而此聯就是反映了盛康官場得意後的躊躇滿誌,寄情山水之情。

五峰仙館的北廳還有一副楹聯道:

讀書取正,讀易取變,讀騷取幽,讀莊取達,讀漢文取堅,最有味卷中歲月;

與菊同野,與梅同疏,與蓮同潔,與蘭同芳,與海棠同韻,定自稱花裏神仙。

楹聯的落款是:“陸潤庠題留園五峰仙館北廳”,此聯為後來清代狀元陸潤癢撰寫,掛放在五峰仙館廳北,借用於此和環境不甚相符。

楹聯的上句談讀書之樂。作者選取了五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吸取其精髓,從中獲取無窮樂趣。下句借詠花喻指人品格高潔脫俗,心誌不凡。

據記載,徐泰時所建的東園已經頗具規模。後樂堂前有樓,樓下左右隅植牡丹、芍藥,又在堂右數步外植野梅一林,在堂後請疊山高手周時臣壘石屏作普陀、天台諸峰巒狀,山上梅岩相得,勢若拱遇。池堤上紅杏垂楊間植,堤盡有亭一座。

另外,徐泰時還在園中安置了三塊有名的太湖石,造成了冠雲峰、瑞雲峰和岫雲峰。這三塊太湖石也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

在庭院居中者,最為高大的即為冠雲峰,東西兩側分別為瑞雲、岫雲兩峰,兩峰退立兩側,屏立於冠雲峰左右,呈品字形排列。

冠雲峰清秀奇特,極嵌空瘦挺之妙,因石巔高聳,四展如冠,取名冠雲。此峰不但正麵看去峻峭雄拔,風韻不凡,細看峰頂,似乎像一隻雄鷹兀立其上,鷹頭在西,向下盯著一隻向上趴的老龜。

如從西北方向望去,卻另有一番情趣,宛如一尊送子觀音,懷抱嬰兒,腳踩鼇魚,亭亭玉立。

冠雲峰前鑿有小池,半方半曲,峰石倒影落入池中,名為“浣雲沼”。峰後建樓名為“仙苑亭”,又叫“冠雲樓”。

這前池後樓和石峰在色調上與形體上,形成了深淺明暗和高低橫豎的明顯對比,從而把冠雲峰襯托得更為高大淩空。

山峰下用湖石砌成的花台小徑,羅列小峰石筍,花草鬆竹點綴其間,真是絕妙的林泉景色,大有林下水邊,勝地之勝的風味。

冠雲峰西側一峰,名為“岫雲峰”。峰石呈白色,嵌空玲瓏,竅穴密布,視之猶如亂雲出岫,飛雪輕揚。身下有一溝壑,形如深山溪澗,蜿蜒曲折。

後來峰腳下有一棵百年枸杞,攀石穿穴,纏繞其身。每值深秋,那峰石上一串串翡翠般的綠葉,以及那色同紅珊瑚似的漿果,把峰石打扮得更為美麗,充滿生機。

瑞雲峰石呈淺灰色,亦玲瓏嵌空,竅穴數百,有兩個由水浪拍打形成的大洞孔,把石峰左右形成兩隻寬袍舞袖,相隔僅尺,如同美女扭動著細肢軟腰,翠袖翾風,舞姿翩躚。

據說,徐泰時得到瑞雲峰後,在將石運至東園的一路上不知破壞了多少橋梁,因此,徐泰時對瑞雲峰更加珍惜了。

峰石運回蘇州後,立於徐氏園林堂側土壟之上。徐泰時女婿範允臨曾對時任吳縣知縣袁宏道說:“此石每夜有燭光出現。”

從此,瑞雲峰更是名聲鵲起。但是瑞雲峰運回不久,徐泰時就病故了,瑞雲峰從此就高臥深林茂草之中。

過了40年,徐泰時的兒子徐溶把這些倒伏在深林茂草中的瑞雲峰又豎立了起來。但是沒想到,沒有幾年徐溶也死了,相傳瑞雲峰為不祥之物,所以一直被擱置了,後來才被重新立起來。

瑞雲峰高約5米,寬約3米,厚1米,底座高1米,總高約6米。峰形似巨掌,褶皺相疊,渦洞相套,玲瓏剔透,趣妙曲折,四麵可賞,其規模體量,清秀奇特為現存太湖石峰之最。

瑞雲峰不僅具有傳統賞石品定的“瘦、皺、漏、透”四美,而且形態天成,神采獨具,更是曆史悠久,傳說神奇。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稱讚瑞雲峰“妍巧甲於江南”。

徐氏園林中的簡潔疏朗和自然野趣,反映了禪宗美學思想的超凡脫塵原則,而疏朗與野趣正是明代文人園林的特點。徐泰時不僅修建了東園,還給東園帶來了一些文化元素。

當時,徐泰時一邊修園時,一邊還結識了許多朋友。他所會的好友有著名文學家、吳縣知縣袁宏道和長洲令江盈科。

這兩人在1595年到蘇州任職,把東園分別記入《園亭紀略》和《後樂堂記》中,東園也因這兩篇美文而聞名。

徐泰時去世後,東園傳及子孫,但是後來隨著徐氏的沒落,東園也逐漸衰落。清朝初期,東園曾一度被廢為踹布坊。相傳當時也曾經被人重建,但屢屢易主,所以總是無法得到很好的重建。

[旁注]

進士 科舉製度是我國曆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製度。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在我國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工部 我國古代中央官署名,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工部尚書,曾稱冬官、大司空等。起源於周代官製中的冬官,後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長官為大司空。隋代始設立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與吏、戶、禮、兵、刑並稱六部。

郎中 屬員外級,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的高級官員。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

南朝梁 簡稱南梁,我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4個朝代中的第三個朝代,由蕭衍取代齊朝稱帝,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國號梁,因為皇帝姓蕭,又稱蕭梁。

陶弘景 (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南朝南齊南梁時期道士、醫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精通棋術,善於彈琴,也是個書法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集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等。

插屏 屏扇與屏座可裝可卸的座屏、硯屏等屏風的統稱。明代以前,屏風多趨於實用,被歸為家具的一種,主要用於遮蔽和做臨時隔斷,大都是接地而設。清初出現的插屏和掛屏,則開始兼有供人欣賞之用。

太後 根據封國、非封國的情況分為王太後和皇太後。“皇太後”為我國古代皇帝法定母親的尊號。自西漢起,曆代沿稱。“王太後”是指諸侯國藩王或諸侯國君王的母親。

送子觀音 俗稱“送子娘娘”,是抱著一個男孩的婦女形象。“送子觀音”很受我國婦女喜愛,信徒們認為,婦女隻要摸摸這尊塑像,或是口中誦念和心中默念觀音,即可得子。

範允臨 (1558年~1641年),明代官員、書畫家。字至之,別號長倩。1595年進士,官至福建參議。工書畫,時與董其昌齊名,歸築室天平山,有《輪廖館集》。

袁宏道 (1568年~1610年),明代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合稱“公安三袁”。

知縣 官名。秦漢以來縣令為一縣的主官。唐稱佐官代理縣令為知縣事。宋常派遣朝官為縣的長官,管理一縣行政,稱“知縣事”,簡稱知縣,如當地駐有戍兵,並兼兵馬都監或監押,兼管軍事。元代縣的主官改稱縣尹,明、清以知縣為一縣的正式長官,正七品。

江盈科 (1553年~1605年),字進之,號綠蘿山人。明1592年進士,先後曆任長洲縣令、大理寺正、戶部員外郎、卒於四川提學副使任上。是明朝晚期文壇“公安派”的重要成員之一,詩文理論主張為文應抒發當時代個人的真性情,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說法,極力讚成靈性說。

[閱讀鏈接]

留園的五峰仙館內保存有一件號稱“留園三寶”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畫“魚化石”。

隻見一麵大理石立屏立於牆邊,石表麵中間部分隱隱約約群山環抱,懸壁重疊,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飛懸,上部流雲婀娜,正中上方,一輪白白的圓斑,就像一輪太陽或者一輪明月,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畫。

這塊直徑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產於雲南點蒼山山中,厚度也僅有1.5厘米,真奇怪,這麼大尺寸的一塊大理石,是如何完好無損從千裏之外的雲南運到這個江南蘇州的,真是一個謎!

奇峰異石雲集的美景

1794年,劉恕成為了東園的主人。劉恕成為園主後,開始了對東園的修複和擴建,經過5年時間的努力,在1798年,東園的修複和擴建終於完成。

重修完成後,因園內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又以其中多植白皮鬆,故名寒碧莊。又因為屬於劉家所有,故又稱“劉園”。

劉恕一向愛石,有人形容其是“千金一石不為癡”。在劉恕治園的20多年裏,劉恕搜尋了玉女、箬帽、青芝等太湖石,稱為“十二峰太湖奇石”自號“一十二峰嘯客”並撰文多篇,記載尋石經過,抒發仰石之情。同時邀人繪畫、題字、作記,然後移入園內。

印月、青芝和雞冠三石位於濠濮亭曲溪樓前,三石都高不過3米。印月臨水,石中有一天然渦孔,其倒影落在池中如一輪明月,劉恕曾經作詩描述道:

淩虛忽倒影,恍若月臨川。

青芝的形狀形如劉恕詩稱“擬斷白木鑱”,隻是顏色萬古長青,後來唯其頂上橫加了一塊湖石。

累黍石位於五峰仙館北麵,還讀館西麵,當窗而立,高3米有餘。累黍石上布滿黃色結晶顆粒,可謂“累處直疑從黍穀”,和還讀我書齋之名相得益彰。

獼猴和仙掌位於五峰仙館北麵庭院花徑之上,仙掌居中,獼猴偏西,兩石高兩米左右。從五峰仙館內朝北望之,獼猴峰如一老猿,抓首弄耳蹲立於白皮鬆下,身上毛發也依稀可辨,真有點“似戒飛騰學靜觀”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