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象征——古代牌坊4
作為地方標誌的標誌性牌坊
標誌性牌坊主要起標誌地點、引導行人、分隔空間作用的牌坊。這類牌坊既有立在宮殿門口的,也有立在寺廟、陵墓、祠堂或者大型園林等建築群前麵的。
它們作為這組建築群的一個標誌的,不但是整個建築群序列的開始,同時也起到框景效果,在整個建築群之間增添了一個空間層次。
在我國,著名的標誌性牌坊有山東省青州市衡王府石坊、河南省南陽市古隆中牌坊、南陽市臥龍崗牌坊、浙江省桐鄉市烏鎮六朝遺勝石坊、北京市頤和園牌坊、北京市國子監琉璃牌坊、杭州市西泠印社石坊、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古昭亭坊、江蘇省徐州市荊山橋牌坊、河南省開封市古吹台牌坊和無錫市東林書院牌坊等。
其中,青州市衡王府石坊位於山東濰坊青州城區玲瓏山南路,為明朝衡王府遺跡,俗稱“午朝門”。
衡王府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五個兒子朱佑琿被封為衡王時修建的王府,衡王府石坊共兩座,是衡王府正門前的大牌坊,也是文武官員叩拜衡王時出入的大門。
兩石坊坐北麵南,皆為四柱三門式牌坊結構。每坊東西寬11.5米,南北進深2.75米,高7米有餘。兩坊相距43.5米,建築風格相同,尺寸一樣,皆由28塊巨石組成。
底座高1.2米,分3層,底層高出地麵0.2米,刻雲頭花邊;中層內收0.10米,雕荷花、牡丹等花卉圖案;上層與底層齊,鐫獅子、麒麟圖案,每塊巨石上有獅子12隻、麒麟兩隻。
其中的雌雄石獅,透雕蹲立,昂首挺胸,瞪目鼓瞳,胸前雕掛石鈴。雄獅左前掌踏地,右前掌踩石球,威武有力;雌獅子左前掌踏石球,右前掌撫小獅脊背,造型生動,惟妙惟肖,雕刻精美。
石柱方形,分立底座上,中間兩柱各高2.82米;兩側兩柱各高3.95米。每柱南北兩麵各鑲透雕麒麟一隻,高1.95米,昂首蹲立,每坊8隻。4柱上方各嵌巨石橫匾,匾上浮雕均為二龍戲珠圖。
中門兩橫匾,上刻大字,南坊為“樂善遺風”、“象賢永譽”;北坊為“孝友寬仁”、“大雅不群”,為剔地陽文,字形寬博,筆畫流暢。
“樂善”為朱佑琿號。“遺風”係朱佑琿去世後的用詞。因此,石坊建置年代應在第二代衡王朱厚矯在位的嘉靖年間。
明朝滅亡後,衡王府被夷為平地,但是這兩座造型宏偉的石坊卻完整的保存了下來。這兩座石牌坊的存在,可以使人們自然地聯想到當年王府昔日的輝煌。
襄陽市古隆中牌坊位於湖北襄陽城西13 千米處的古隆中風景區的第一個景點,它是在1893年,作為古隆中風景區的標誌,由當時的湖北提督陳文炳負責修建的。
此牌坊高約6米,長約10米,其建造材料為青石開榫組裝而成,依外觀形式為柱不出頭有樓,四柱三牌樓式。牌坊寬3間,中為中間,兩旁為次間,4柱腳深埋土中,四周出土處鋪地平石,柱前後及旁,以10個紋頭砷石支撐。
牌坊定盤枋鬥口架正昂板,兩正昂間置花板,並雕流空花紋,以為裝飾。正昂上平鋪脊筒簷板,其簷板叉出發戧,戧角做鴿尾形。牌坊脊板兩端並飾魚龍吻,中央置火焰珠。
牌坊正麵中間上、下枋刻的是“古隆中”3個大字,上、下枋麵浮雕“漁樵耕讀”及“二龍戲珠”,兩邊門柱正麵上雕刻著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此詩讚揚了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和諸葛亮業濟兩朝的赤膽忠心。
牌坊次間上、下枋雕“雙鳳朝日”、“鹿鶴同壽”、“麒麟送子”、“赤虎朋壽”等浮雕,中間字碑雕刻著諸葛亮的名言:
淡泊明誌,寧靜致遠。
這句名言表明了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雖過著平淡的生活,卻胸懷遠大的誌向。
在此石牌坊的背麵,上方有“三代下一人”5個大字,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後最高尚、最偉大的人,沒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並論。
在牌坊背麵的兩邊柱子,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另一詩句: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這句詩讚揚了諸葛亮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
南陽市臥龍崗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西,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南陽”的另一個故址和紀念地。也有一種說法任務,這裏才是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之處。
臥龍崗牌坊位於臥龍崗上的諸葛亮紀念祠堂武侯祠內,一共有3道。
第一道牌坊位於武侯祠大門前二層台階上,為進入南陽武侯祠的第一道牌坊,名為“千古人龍”石牌坊。
此牌坊初建於明代,清道光年間重修。通高8.5米,闊13.55米,青石質地。中間橫額陰刻“千古人龍”4個字,意指諸葛亮乃人中之龍,隱喻此地為藏龍臥虎之地。
牌坊形式為三門四柱,樓式通體布滿雕飾,額坊浮雕祥雲瑞獸,如“丹鳳朝陽”、“麒麟送寶”等均栩栩如生。左右橫額飾以諸葛亮生平故事圖畫十幅,如“躬耕南陽”、“草廬對”、“舌戰群儒”等,人物形象生動。
橫額上下的雀替、鬥拱、石瓦、石脊皆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牌坊聳立門外,使整個武侯祠建築更加氣勢壯觀。
第二道牌坊位於武侯祠中軸線上,在“千古人龍”石坊之後,是進入武侯祠的第二道牌坊。
此牌坊為單門雙柱,青石質地,通高6米,麵闊4.5米,中間橫額陰雕“漢照烈皇帝三顧處”,款署“道光辛卯巧月吉日”、“宛邑後學任守泰、劉璣、劉訓”。
“漢昭烈皇帝”為劉備諡號,他曾與關羽、張飛三次來到草廬,問計於諸葛亮。《三國演義》將其稱為“三顧茅廬”。為此,此坊便是為紀念劉備三顧納賢而立。
此坊俗稱三道門,初建於明代,1831年重建。石坊正中雕有“旭日出海”圖。上楣刻“伊尹牧野”和“渭濱魚釣”,寓意劉備之得諸葛亮,猶如“商湯之得伊尹,文王之得薑尚”,下楣刻“二龍戲珠”。坊陰上刻“八仙慶壽”,中書“真神人”,下刻“雙鳳朝陽”與正麵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