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崗的第三道牌坊位於武侯祠中軸線上,是進入武侯祠的第三道石牌坊。
此牌坊為四柱三間衝天式石牌坊,高6米,寬8.5米,這裏的立柱雖不“衝天”,但在額枋之上與立柱相對應的地方各置石吼一個,石吼雄峙在蓮花座上,望天而吼。另外,在額枋兩麵均飾以曆史人物,如“三顧茅廬”等。
牌坊正麵橫額陰雕“三代遺才”4個字,款署“康熙癸卯孟冬吉日”、“南陽府知府加二級王維新虔”。為此,此牌坊也被稱為“三代遺才”石牌坊。
牌坊的背麵陰刻“韜略宗師”4個字,立柱陰刻正書對聯一副:
遺世仰高風抱膝長吟,出處各存千載誌;
偏安恢漢祚鞠躬盡瘁,日月同懸二表文。
這是歌頌諸葛亮才德氣節。此坊為康熙癸卯年,即1663年南陽知府王維新督建。據傳,清康熙前武侯祠僅兩道石坊,康熙帝問武侯祠牌坊數時,王維新誤答為三,為免欺君罔上之罪,知府王維新即鳩工市材,虔建此坊。
桐鄉市烏鎮六朝遺勝石坊是烏鎮市河西岸、劇場南首的昭明太子讀書處的遺跡。
據烏青鎮誌記載,503年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曾隨老師沈約在此讀書,並建有書館一座。後來,書館倒毀。明萬曆年間,駐烏鎮同知金廷訓,為了紀念昭明太子勤學功績,在書館舊址建築了一個“六朝遺勝”的石坊。
這石坊位於烏鎮西柵景區內,石坊為花崗岩,門樓式,高約5米,寬3.8米。因年代久遠,風化殘缺,門頂石上刻有“六朝遺勝”、“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等字。
在北京頤和園內,是京建築中牌坊最多的地方,且獨具特色。頤和園的牌坊多為標誌坊,作為空間段落的分隔之用。但牌坊上的文字均具有濃厚的文化內涵。
頤和園的正門東宮門前有一塊牌坊,為三間四柱七樓式,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過街牌樓。牌樓兩麵彩繪金龍176條、金鳳36隻。牌樓中間鑲嵌著一塊石匾額,東題“涵虛”;西題“罨秀”。這兩塊題額為乾隆禦書,非常珍貴。
除了這塊牌坊,在頤和園內,最吸引人的牌坊要數園內排雲門前的一塊牌坊了。
這塊牌坊濱湖而立,其建築形式是三間四柱七樓,每個門樓都有不同的名稱,有明樓、次樓、夾樓和邊樓之分。牌樓正麵寫著“雲輝玉宇”,背麵寫著“星拱瑤樞”,意思是雲霞輝映著皇帝的宮殿,眾星環繞著北鬥。
這座牌樓是頤和園內萬壽山前山建築群真正的起點,它以華麗的形象點綴著園林景觀,更顯示出皇家的氣派。
此外,在頤和園內的南湖島上,還有兩座木製牌坊,上書“淩霄”、“鏡月”,高大華美。
“淩霄”,即迫近雲霄,比喻誌向高遠;“鏡月”,即鏡中之月,比喻虛幻的景象,這裏指頤和園靈秀而不可捉摸的意境。
北京市國子監琉璃牌坊是國子監兩門內大型琉璃坊牌坊,這是我國唯一一座專門為教育而設立的牌坊,是我國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
此牌坊修建於1783年。整個牌坊的形製是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琉璃牌坊,凡應屬於建築的木構架的顯露部分均為花色琉璃貼麵,樓上覆黃色琉璃瓦,架以綠色琉璃鬥拱。
牌坊橫額正麵書“圜橋教澤”,是指聽講學者眾多,背麵為“學海節觀”,意思因為聽講學者眾多,要靠水道將學生分隔開。
整個建築彩色華美,通體精致、大氣,也是北京唯一不屬於寺院的琉璃牌坊。
除了上麵的這些牌坊,在我國,各名山也有地方標誌性牌坊,例如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泰山等都是如此。
[旁注]
古隆中 位於鄂西北曆史文化名城襄陽市襄州區和襄城區、南漳、穀城交界處,是我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諸葛亮青年時代躬耕隱居地。據說,曆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和“隆中對”的史實就發生於此,經國務院審定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甫 (712年~770年),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鞏縣人。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被保留的詩約有1400餘首,詩藝精湛。有《杜工部集》存世。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蘇軾 (1037年~1101年),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漢昭烈皇帝劉備 (161年~223年)字玄德,今河北省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
伊尹 商代大臣。生於山東曹縣。因為其母親在伊水居住,以伊為氏。尹為官名,甲骨卜辭中稱他為伊,金文則稱為伊小臣。伊尹一生對我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麵都作出過卓越貢獻,是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
薑尚 (公元前1156年~公元前1017年),薑子牙,也稱呂尚。他先後輔佐了6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薑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
知府 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區域“府”的最高長官。唐代以建都之地為府,以府尹為行政長官。宋代升大郡為府,以朝臣充各府長官,稱以某官知某府事,簡稱知府。明代以知府為正式官名,為府的行政長官,管轄所屬州縣。清代沿明製不改。知府又尊稱太守、府尊,也稱黃堂。
國子監 是我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我國古代教育體係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明朝時期行使雙京製,在南京、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