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頤和園內的過街牌坊中,“涵虛”意為:景色清幽恬靜,包含太虛清幽之境。涵為包容之意,虛為太虛之意。此處比喻清幽、恬淡、寧靜之境。“罨秀”意為:風景如畫,此處意為如彩畫般的景色。罨彩色之意,秀為風景之意。
“涵虛”、“罨秀”4個字,把頤和園的雄渾宏闊、婉約清秀概括無餘,點出了此宮苑的主題,是一個山清水秀、恬靜清幽的山水宮苑。
祭奠先人美德的陵墓牌坊
陵墓牌坊,也稱正墓道坊或墓坊,是牌坊建築係列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是研究陵墓主人的社會地位、古代墓葬等級製度,以及地方葬俗等方麵的重要實物資料。它的設置,不僅反映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而且還蘊含著諸多文化內涵。
在我國,從古至今,保存著許多著名的陵墓牌坊,它們有浙江省紹興市大禹陵牌坊、山東省曲阜市孔林牌坊、江蘇省常熟市言子墓牌坊、河南省洛陽市關林石坊、江蘇省南通市唐駱賓王墓牌坊、江蘇省鎮江市米芾墓石坊、江蘇省蘇州市唐伯虎墓牌坊、山西省渾源縣栗毓美墓牌坊、河南省安陽市袁公林牌樓
紹興市大禹陵牌坊位於紹興市東南郊會稽山麓大禹陵的入口處。
牌坊高12米、寬14米,係用石頭建造,高大古樸。牌坊頂為雙鳳朝陽,莊重典雅,雕刻精美。柱端為古越人崇拜的神鳥鳩。鳩的下麵是3個楷體大字“大禹陵”。
柱中係應龍,枋是雙鳳朝陽,枋下為守門龍椒圖,柱下立辟邪鎮墓獸。牌坊前橫大銅管稱龍杠。直豎左右大銅管稱拴馬樁。
按古代帝王陵寢製度,文官在此下轎,武官在此下馬,步行進入神道,祭拜陵寢。因此,特設“龍杠”示禁,立“拴馬樁”供官員拴馬。
除了這座大禹陵牌坊,曲阜市孔林牌坊也很出名。
孔林本稱至聖林,是我國古聖人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林牌坊位於孔林神道的入口處。
這座牌坊被稱為“萬古長春坊”,是一座6楹精雕的石坊,其支撐為6根石柱,兩麵蹲踞著12隻神態不同的石獅子。
牌坊正中是“萬古長春”4個大字,為1594年初建時所刻,清雍正年間卻又在坊上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樣。石坊上雕有盤龍。
除了這座牌坊,在孔林墓地內的“洙水橋”旁邊,還有一座雕刻著雲、龍、辟邪的石坊。牌坊上麵坊的兩麵各刻“洙水橋”3個字,北麵署“明嘉靖二年衍聖公孔聞韶立”,南麵署“雍正十年”年號。
常熟市言子墓牌坊位於常熟虞山東麓孔子的弟子言子之墓內。
言子墓初建於西漢,經曆幾代修建,才擁有今日之宏大規模。在言子墓內,有3道著名的牌坊,均有匾額和柱聯。
其中,第一座墓門牌坊楹聯為:
舊廬墨井文孫守,高隴虞峰古樹森。
第二道牌坊前後有乾隆書額:“道啟東南”、“靈萃句吳”。
第三道牌坊為雍正江蘇布政使額書:“南方夫子”。
洛陽市關林石坊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南7000米的關林鎮關林內。關林相傳為埋葬三國時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前為祠廟,後為墓塚。
在關塚之前,有兩座石牌坊。第一座石牌坊是明代萬曆年間立的,寬10米,高6米,共有3門道,坊上題聯甚多,均是歌頌關羽之作,書體皆為明清書法,非常值得欣賞。
正坊額上題“漢壽亭侯墓”5個大字。這是在關羽解白馬之圍後,曹操向漢獻帝給關羽奏請的封號,也是關羽的第一次受封。正坊柱正麵有聯一對,左右寫道:
蓋世英雄皈聖域;
終天仇恨繞神丘。
此牌坊的偏坊也有坊額,分別寫道:“義參天地”、“道衍春秋”。
關林的第二座石坊,在規模上要比第一座略小一些,它立於清康熙年間。牌坊正麵額上寫著“中央宛在”4個大字。關於這4個字,有解釋說,“中央”是指頭顱的意思,“宛在”則是說仿佛存在的意思。
南通市唐駱賓王墓牌坊位於南通城東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的狼山山腳唐駱賓王墓內。這座牌坊是一座高大的3開間花崗石牌坊,坊額上鐫刻著墓名:正中為“唐駱賓王墓”,右側是“宋金將軍墓”,左側寫道“劉南廬墓”。
牌坊兩側石柱上,是一副筆力遒勁的楹聯:
碑掘黃泥五山片壤棲;
筆傳青史一檄千秋著。
這副對聯概括了駱賓王生前的際遇。
當然,在我國,除了上麵介紹的這些陵墓類牌坊之外,還有很多地區的古墓前也有類似的牌坊,這些牌坊經過歲月的洗禮和風雨的浸淫,許多墓道坊都已殘缺不全,唯留那一根根石柱,仿佛在張揚著曾經的無比榮耀,讓人們對古人油然起敬。
[旁注]
椒圖 指龍生的9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閑,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因而我國古人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為此,人們習慣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
衍聖公 是孔子嫡派後裔的世襲封號,開始於西漢元始元年,當時平帝為了張揚禮教,封孔子後裔為褒侯。之後的千年時間裏,封號屢經變化,至1055年改封為衍聖公,後代一直沿襲這個封號。
駱賓王 (640年~684年),字觀光,浙江省義烏人。他自小就有“神童”之美譽,7歲作詩《白鵝》,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然而,他的一生充滿坎坷。在“初唐四傑”中,除了楊炯能夠當七品芝麻官的縣長外,其餘人都是仕途失意。
[閱讀鏈接]
據說,關於洙水橋牌坊的建立,還與旁邊的洙水河有關。
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條河流,它與泗水合流,至曲阜北又分為二水。在春秋時,孔子講學洙泗之間,後人以洙泗作為儒家代稱。但洙水河道久湮,為紀念孔子,後人將魯國的護城河指為洙水,並修了精致的牌坊和洙水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