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眼睛——古代匾額1
匾額是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它的產生,相傳緣於中原河洛文化的發展,是華夏文明的一種體現。
幾千年來,它把我國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成為中華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匾額一般掛在門上方、屋簷下。當建築四麵都有門時,四麵都可以掛匾,但正麵的門上是必須要有匾的,如皇家園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標誌。
發源於秦漢時期的題字牌
匾額,也稱牌匾、橫額,簡稱匾,是一種懸掛在建築物主要出入口上方和室內堂壁上的題字牌。最常見的有矩形橫掛,矩形豎掛和方形3種形式。
此外,還有書卷型,蕉葉型和扇形等小件式匾額,多散見於園林亭廊、洞門、書齋小室和民居寓舍之中。
匾額是我國獨有的一種語言、文化符號,曆史相當悠久。我國古代匾額可以說是融漢語言、漢字書法、傳統建築、雕刻技巧於一體,集思想性、藝術性於一身的綜合藝術作品。
由於匾額上的題字多為表彰良善、激勵進取、祝福吉祥、明誌記趣等內容,加之匾額是集文學、書法、印章、雕刻、裝飾等的藝術特點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因此深受人們喜愛。掛匾者多,因而掛匾成為一種促進社會風氣和諧的習俗,自古迄今,經久不衰。
追溯曆史,匾額最早發源於秦漢。據說秦始皇時,書體定為8種,即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和隸書。署書又稱榜書,就是寫匾額用的字體。
在當時,匾額常常以其提名而出現。如秦漢時期建成的規模宏大的阿房宮中,殿閣宮舍門閥等建築上的門匾就有80餘處。
如宣室殿、清涼殿、天祿閣、石渠閣、承明殿、金馬門、麒麟門;後宮有椒房殿、昭陽舍、漪瀾殿、柏梁台等,這說明在當時,建築已有題名的做法。
我國匾額最早的文字記載,在《說文解字》中便有提道:
漢高六年,蕭何所定,以題蒼龍、白虎二闕。
因此,匾額的正式形成,最晚應在西漢,宰相蕭何親自題寫“蒼龍”、“白虎”兩匾之時,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了。
至三國時期,我國的古文獻中還有記載關於題寫匾額的故事。其中,在《太平廣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著名的三國時書法家韋誕,善於書寫各種書體,尤其以題寫匾額的書法最為精湛。當時,魏文帝剛剛建成淩雲台時,命令韋誕為其題寫匾額。後來洛陽許鄴三都宮觀建成,又詔令韋誕為宮殿題寫匾額,並且將其定為永遠的製度。
然而,由於在宮殿,城樓上題寫匾額在當時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在當時,匾額多屬於石製,要題寫就要被繩子吊在城樓上,所以韋誕就告誡他的後人,為了避免危險,不要學習榜書。由此可見,在當時題寫匾額是一件非常危險的時期。
至魏晉時期,王公貴族不僅開始熱衷於在宮殿城樓之上題寫匾額,而且十分重視匾文的書法,大家均願意出高價錢去請當時的書法大家來題寫。
《太平廣記》中有這樣的記載:
太元中,孝武帝改治宮室及廟諸門,並欲使王獻之隸草書題榜,獻之固辭。乃使劉環以八分書之。後又使文休以大篆改八分焉。
至唐代,無論是朝廷還是書法家,對匾文書法已越加的重視。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在《乞禦書放生池碑額表》一文中,討論了碑額題寫書法的要點。
身為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的顏真卿,他所寫的這篇文章不僅僅代表了一個著名書法家的觀點,更是整個朝廷從上至下對匾額書法的重視。
宋代時,我國的匾額文化更是進入了一個高峰期,關於匾額的故事在許多資料中都有記載。在宋代的散文筆記中《邵氏聞見錄》記載:
太祖皇帝將展外城,幸朱雀門,親自規劃,獨趙韓王普時從幸。上指門額問普:“何不隻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
普對曰:“語助。”
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宋太祖趙匡胤是個馬上得天下的君王。他大約是不喜歡文縐縐習氣,所以有對門額“之”字才有了這樣的一番評論。但也足以見得,當時宋太祖對匾額的關注。
皇帝尚且如此,下麵的官員乃至百姓當然也就會爭相效仿。為此,在宋代,匾額作為給建築物命名的功能,已經不僅停留在單單起一個名字而已,而是開始對題字的內容字斟句酌了。
在當時的古籍《桯史·劉蘊古》中記載,從宋代起,老百姓也開始以互贈匾額為禮品,而且某些有錢人,更是用金子打造匾額,以此能更長久的保存以達到留名青史的功效。
也就是說,從宋代起,我國匾額在功能發生變化的同時,匾額本身的質地也發生了變化。
在宋代,匾額除了用於互相贈送,還出現了皇帝禦賜的情況,如宋徽宗時,就曾賜唐朝大將陳元光之廟以“威惠廟”的匾額,以追思其開發漳、潮地區之功。
在這同一時期,匾額還用於商鋪的標誌性招牌使用。從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趙太丞家”醫藥鋪首所懸掛“趙太丞家”的醫藥鋪字號橫匾便是作為商鋪匾額出現的。
此外,在這商匾的兩邊,還有4塊豎匾,分別寫有“大理中丸×養胃丸”、“治酒所傷良方集香丸”、“五勞七傷回春丸”、“趙太丞統理×婦兒科”等字樣,這些匾額使人們對該醫藥鋪的特點一目了然。
這些商匾的作用和今天我們做看到的仍然掛滿大街小巷的店鋪的匾額,如北京“同仁堂”、“稻香村”,杭州“樓外樓”等的功能相同。
至明清時期,我國匾額已經相當的盛行,形製也已經十分的完備,從齋堂雅號到官府門第,從修身立誌到旌表賀頌,匾額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在明清時期,匾額作為官府以及皇室的一種表彰的方式,逐漸成為一種禮俗,承擔禮儀規範的功能。清朝律例規定,進士及第、孝子節婦和有貢獻之人,各級政府都可以以匾額的形式對其功績、德行進行表彰。